以轻工、纺织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曾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而从第112届广交会上透露的种种迹象显示,这些行业的中低端产能正在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订单减少和产能外移挑战。专家指出,在旧产业逐步淡出的同时,新产业、新产品和新产能能否取而代之,将是我国产业格局变化的新考验。
低端制造产能逐渐外流
“越南工人600块钱一个月,而我们国内工人工资要占成本的20%~30%。”广东雄英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卢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工人工资,东南亚国家的土地成本也相对较低。
文化上的接近也是工厂能够顺利转移到东南亚的一个重要原因。卢先生说:“潮州有很多陶瓷工厂转移到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除了成本比较低外,潮州人几百年来都在东南亚做生意,在泰国用潮州话基本上都能沟通。一些台商也开始将投资转向东南亚。”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调查显示,我国轻工产业已经出现向外转移的势头,特别是一些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外转移速度更快。“2008年,轻工行业保持全年高速增长,但有些行业的增幅已经开始放缓。2009年更是出现大幅减少。”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李文峰说。
广东省外经贸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由广东转移到中国境外的投资项目有41个,其中转移到马来西亚和越南的项目分别达到15个和13个,它们以纺织服装和鞋帽等为主。耐克等国际大企业近年也出现了将部分代工业务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的做法。我国一些企业也主动将部分产能向外转移,以保持国际竞争力。
“世界工厂”优势仍在
“目前我国人口红利窗口趋于关闭,用工难和用工贵愈演愈烈,这方面我们优势正在慢慢消失。”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邓于君说,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目标市场等也成了工厂选择外迁的重要因素。
在有关专家看来,中国正在失去的低端制造产能的确会产生一定冲击。传统制造业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也是保持外贸增长的动力,对稳定就业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和电子产业等相比,鞋帽、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特性决定了这些行业对海洋运输的要求很高,不太可能通过向内地转移降低成本压力,这些产业在全球滨海区域梯度转移,是国际产业调整的成熟路径。”邓于君说。
来自深圳盐田港的信息证实了这一点。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以来,该港运输量下降的指标之一就是东莞、深圳两地的家具出口量大幅下滑,对远洋运输的需求自然也在下降,“这些产能很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