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太平洋纺织机械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涤纶短纤维成套国产化装备和技术”项目获得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太平洋纺织机械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俊。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该技术对化纤行业发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刘俊:“年产5万吨涤纶短纤维成套国产化装备和技术”是太平洋机电集团继本世纪初在国内推出首条年产3万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装备之后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他标志着我国大容量涤纶短成套国产化装备和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项目由我公司自行设计和制造、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设计理念先进,结构合理,控制精度高、工艺灵活性强,生产运行稳定,产量质量优良,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与引进生产线相比,成套设备的投资额可下降50%左右,因此市场潜力大,发展后劲足。这必将对中国涤纶短纤维行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年产5万吨项目技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刘俊:研制的全密闭外环吹装置和单纺位进风量闭环控制及排风开环控制技术,解决了冷却风稳定性和进出风量控制的平衡问题,丝束冷却成形良好;研发的新型多孔纺丝组件及纺丝箱体熔体分配技术,使纺丝位间温差≤±0.5℃;研制的纺丝油剂在线循环系统能,减少油剂消耗;大吨位辊道式往复装置制造技术,丝束盛丝稳定、出丝顺畅;研发的涌渍式牵伸水浴槽稳定性高,温度控制精度±0.5℃;牵伸机和紧张定型机的配置灵活、可靠,极大满足纺丝品种和工艺的需求;串级式闪蒸压力/压差梯度式温度控制节能技术合理利用热源,降低能耗;研制的20辊4区驱动紧张定型机和双层低密度叠丝高速重旦卷曲机,提高了纤维均匀性;切断机结构合理,满足了大容量涤纶短纤维产业化生产的需要;研制的全数字化变频同步驱动技术,能保证各单元机之间速度精度;研发了上位机监控软件和基于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的工业网络技术,使成套装备的控制系统实现了数字信息化。
记者:请您谈谈该项目的研发经历以及研发中的主要难题有哪些?
刘俊:该项目的研发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从立项到产业化生产共经历了6年时间,倾注了我们公司全体员工的心血。项目研发采用了突出重点、攻克难点、解决工程化、实现产业化的研发路途。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具有产业化特点的生产试验装置,进行产业化的生产研究,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处理卷曲机和切断机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来指导设计和研发,同时把样机送到生产线上试用,确保设备具有更强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工艺适应性。针对国内产品研发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该项目的技术团队强化了产业化方面的技术研发,使得成套设备更具有适应性和应用性。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