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因。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装备,推行自动化连续化生产,减少用工成本,是棉纺织企业的唯一出路。
在市场形势严峻,企业生存困难的时候,产业如何才能转型提升?
11月11日~12日,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中棉行协专家委员会、中国纱线网承办,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12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全国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徐文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书勤针对当前行业形势、未来发展及应对措施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华芳修武纺织公司总经理朱敏峰提出,应用新型设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多位业内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围绕“提高设备自动化生产,推动非棉纤维开发应用”主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企业面临三座大山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受欧债危机影响继续呈下行态势,需求不旺。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对纺织工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纺织生产增速持续下降,投资增速下降,效益增速下滑。由于全行业经济下行,产品积压,棉价大幅高于国际市场,进口纱线大幅增长,企业关停较为严重。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指出,当前纺织工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国内棉花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长期以来,国内棉花价格由国家制定,进口棉花由配额限制,棉纺产品纱、布却按国际市场定价,国内市场棉价长期高于国际市场(无税价),最高达到5000~5500元/吨,这使中国棉纺织品在国际上失去了竞争力。2012年,国际需求下降,我国纱线出口量大幅减少,而另一方面进口纱大增,许多针织厂、织布厂都大量进口纱线。这是造成国产棉纱大量积压,大量中小纱厂限产停产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企业工资成本上升,融资困难。近年来,国内劳动力、燃料、电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呈刚性持续上涨态势,有效化解不断增长的生产成本已经成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据企业反映,2012年劳动力价格上涨了5%~10%,同时用电价格继续上涨,浙江、江苏每度电增长3~4分钱。在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同时,人民币升值等政策成本的叠加,融资难、融资贵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上升。尽管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但多数企业难以完全消化多重成本上涨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多数企业产品提价空间有限,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压力不断加大。
徐文英表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因。棉纺织行业淘汰落后装备,实现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发展的首选目标。对企业来讲,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装备、推行自动化连续化生产,减少用工成本,仍然是唯一出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工作,仍然是企业领导和总工程师要密切关注并切实做好的工作。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