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2012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日前在沪召开。论坛主题为“巩固外贸大国地位,推动外贸强国进程”。
部分与会学者认为,虽然全球产业链条布局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绝对优势仍未明显动摇。在全球竞争聚焦成本与效率的新局面下,中国制造正发生着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变化。
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
“世界工厂”仍存绝对优势
制造业“东南飞”
当前,世界制造业的某些行业向一些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经济体转移的现象已经引起关注。
鞋企和电子企业的转移趋势非常明显,原本投向中国的外资也开始向东盟国家转移。如耐克运动鞋,2000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越南当时的份额只占13%,到2009年,双方各占世界耐克运动鞋生产的36%,2010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耐克鞋生产国。同时,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制造业也有向东盟转移的苗头。广东是电子、IT产业的“世界工厂”,电脑配件生产占世界60%,电子配套能力占世界90%。但近年来电子企业也有向东盟转移的现象,这些企业没有转向中国中西部内地。
同时,国际资本也更多流向东南亚国家。2000年以来,越南制造业产值以11%的速度增长。在2012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报告中,在跨国公司评选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印尼和泰国排名大幅上升。在中国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继续上升的形势下,东盟各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继续增强。
根据《世界投资报告2012年》,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而同期中国的增长率只有8%。
制造业回流美国难
一些发达国家当然希望把制造业转移回国内。例如,美国明确提出了“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等政策目标。
美国劳动力结构并不支持这个政策目标。即高低两端岗位增长较快,而需要一定技能的中间层次就业岗位减少。随着全球化深入,贸易部门的岗位大量外流,使得低教育群体被新的国际分工排斥在外。
虽然美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在科技创新领域继续占有领先地位,但是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化,即对人力资本要求高的产业和对人力资本要求低的产业扩张快,而处在中间的产业处于萎缩状态,许多青少年不读大学,甚至高中入学率也大大降低,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下降。例如,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3.22年降低到2010年的12.45年,其与世界173个国家同一指标的中位数的比率也相应降低。至今,在美国已经找不到既接受一线岗位报酬,又胜任普通熟练程度技能的工人,美国如何接受制造业回流的需要?
在更高的价值链上获得竞争力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