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国家标准改革的背景
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采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棉花检验技术标准体系,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权威检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并明确要求研制全国棉花色特征图及其应用软件,制定适应仪器化检验的棉花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
在质检体制改革推行过程中,棉花国家标准进行了两次重大修订,2007年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实施了GB1103-2007《棉花 细绒棉》国家标准。该版标准增加了采用HVI检验的长度、长度整齐度等物理指标,仍然保留了棉花品级指标。由于HVI可实现长度、长度整齐度等指标的检验,而无法检验棉花品级,因此,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还没有全面实现棉花质量仪器化检验目标。
为了进一步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尽早实现棉花质量指标的全面仪器化检验,同时加快与国际棉花质量指标融合,迫切需要推出棉花颜色分级指标。但对品级指标进行改革,推出全新的满足仪器化检验要求的颜色级指标,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为此,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2004年开始,中国纤维检验局牵头开展了棉花颜色分级体系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不同棉区有代表性的棉样,制作了颜色级实物标准和轧工质量实物标准,建立了颜色分级图。2008、2009、2010棉花年度,在生产、收购、加工、检验、使用环节共同组织开展了棉花颜色级验证试验工作,修改完善颜色分级体系。2011棉花年度,在上述环节开展了棉花颜色级检验,取消品级检验的试点工作,并已取得较好效果,目前锯齿加工细绒棉已具备全面推行棉花颜色级检验的条件。
2010年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要抓紧出台全面采用仪器化质量指标体系的国家棉花质量标准”,为了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经商各相关部门,2011-2012年加快了棉花国家标准修订进程。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12年11月21日发布了新修订的棉花国家标准,从2013棉花年度(2013年9月1日起)实施。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