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江苏省宿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中国淮海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在宿迁市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引进500家以上知名品牌入驻。“未来宿迁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宿迁市委副书记侍鹏表示。
纺织迁徙 途经“价值洼地”
“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及相关要素的制约,大企业跨区域资源配置是产业优化的必然趋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秘书长张海燕谈道。今年以来,尽管纺织行业投资增速趋缓,但中西部地区新增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中部地区纺织行业投资额同比增长18.7%,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5%。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指出,宿迁具有靠近江浙地区的区域内产业转移优势,且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优势明显,使当地打造纺织服装完整产业链并逐步培育区域品牌成为可能。
2010年出台的《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宿迁作为全省唯一的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苏北地区特别是宿迁市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更加灵活的改革举措加快发展”。
《江苏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指出,要从宏观规划、资源配置、外部环境建设、劳动力市场建设、人才保障体制建设、融资保障机制建设、中介服务机构扶持、专业市场培育、自律性行业协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为此,宿迁正积极创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活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投资环境,目前“三最四低”的软环境已形成了富集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
近年来,宿迁经济开发区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通过突出重点招商选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等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了一大批高新企业,成为开发区转型升级不竭的动力源。
通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依托优势企业,引进、吸收、开发先进技术和工艺,对大项目好项目给予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进一步提升和改造,开发区培育了一批高、精、尖高新技术项目,以及发展特色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新一轮“脱胎换骨”。
目前,该开发区的“四大支柱”正在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同时,投资超亿元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
如今,宿迁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纺织服装企业已超过30户,其中八成以上是外来投资企业。经过提档升级,该市纺织业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新一代棉纺织设备基本完成更新,特别是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取得较大突破;产品档次也由最初的低支纱、普通面料等发展到高支纱、精纺面料、品牌服装等。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