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谈捆绑式销售,现在我们却“被捆绑式”地消费着,衣食住行,无不如此。
立冬一过,笔者迫不及待地逛百货置新装,在某本土高端女装品牌看到一件貂皮短袖上衣,袖子和衣服上半部为深棕色貂皮,下半部则是一般针织面料搭配黑色蕾丝,零售价却惊人地写着23500元。
貂皮高档珍贵,把御寒的毛皮大衣做成短袖马夹款也算时髦,但作为最大卖点的那块貂皮,也不过占整件衣服的一小部分,五位数字的售价着实高昂。到底服装类商品的定价应该与什么挂钩?
有人说,当然是材料。棉有棉的价值,貂有貂的身价,一分钱一分货;也有人说,活在21世纪,一切都要讲“品牌”,同样是红白蓝的尼龙袋子,在地摊卖10来块,在LV能卖上万元,“品牌”就是最雷打不动的商品附加值;还有人说,消费者购物,带回家的除了衣服,还有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高昂商场租金和广告费用。
为力争上游,除了提高品质,一部分品牌还选择了提升价格,此举一方面是应对高物价与高成本,另一方面或许出于对品牌更高端定位的追求。但若我们还停留在“奢侈品=贵”的一般见识上,本土奢侈品品牌的诞生只能更加虚无缥缈。对于国外大牌来说,在经济低迷的前景下,近日也纷纷宣布明年商品要继续涨价。而相应的,所用的材料品质和产品设计感也“涨”了吗?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