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寒冬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国内运动品牌也面临着寒冬来袭。近日,位于青岛市人和路上的李宁旗舰店悄然“人去楼空”,这里的人员和柜台已经全部撤离,原本在这拥有3层楼的李宁品牌的服装店大门紧闭。其实,运动品牌门店关闭并非个例。
根据匹克体育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匹克体育在全国授权经营的零售网点有6700多个,与去年年末相比减少1067个。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李宁公司对店铺进行了盈利评估和结构性调整,关闭了1200家低效门店。另外,安踏体育今年以来门店总数也减少了110家,足见各运动品牌目前都出现了生存的压力。
国内多个运动品牌纷纷迎来关店潮,意味着该行业正面临深度调整。从国内运动品牌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们经历了一个“爆炸式”增长过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运动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借助消费者被激发起来的运动热情和商业赞助,许多运动品牌赢得了充足的资本,企业选择了“遍地开花”。
品牌发展速度过快,偏离正常轨道,出现问题是必然的。过于追求扩张广度,忽视了对于自身品牌特质的打造,最终造成了同质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比拼却没能推动良性竞争,甚至以各种促销实现低效益的量化竞争,这对于国内品牌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