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突然发现,1000块钱进商场几乎买不起什么东西。尤其是在冬季,但动辄几千的靴子、大衣、羽绒服还是令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几乎很少能见到少于四位数的冬装。昂贵的价格使得逛商场的消费者们大呼 “穿不起”。
沉重的成本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中国百货业许多商品远超欧美日百货店同类产品价格,虚高的商品价格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制造所代表的物美价廉很难惠及国内消费者。
究其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的百货商场普遍存在较高的扣率、漫长的账期、促销成本的转嫁以及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等问题,大幅度拉高了服装价格。并且服装从厂家生产到进入商场这一过程中,还需经过层层代理环节(常见的流程为:服装厂家-总代理-区域代理-经销商-商场)。其中供应商多级流通、多级代理,其商品分销成本高达25%。
第一商业网总裁黄华军将近年服装价格涨得凶的原因之一指向商场频频举办的折扣促销。“以前,一个季度最多两次深度促销,但是如今,一个月一次深度促销是很正常的事,而且折扣可低至两三折。这些都需要品牌供应商让利,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供应商只能拔高原价。”
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了消费者所面对的商品最终零售价畸高,承担着“最终买单者”的角色。但这部分利益并没有直接进入服装企业口袋,而是现有百货模式下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消费者所买单的是整条繁冗的流通渠道。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