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昔日一文不值,严重污染环境的蚕粪变成有机肥;让废桑枝变成“金条”;用甘蔗、木薯、玉米等生物,替代煤炭、石油等原料……废弃物和原始农产品在宜州转一圈,就成了“宝贝”。这是宜州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
去年以来,宜州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在抓好桑蚕茧丝绸、甘蔗、生物质化工、酿酒、机械设备制造、矿产品加工六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重点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做大做强做优循环经济产业,荣获了“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荣誉称号。
着力建设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宜州已连续7年保持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地位。但在过去,由于缺乏处理技术,每年几十万吨的蚕粪被蚕农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成为污染环境的“公害”,而每年砍下的桑枝更是堆积如山,只能作为农家烧水做饭的柴火。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宜州市转变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发展模式,成功将蚕粪通过加工转化为有机肥、用桑枝生产食用菌,做到了化废为宝。家住该市庆远镇叶茂村的苏志,去年仅卖蚕粪就收入了1700多元。
该市去年还大力发展丝绸加工等中下游产业,引进并壮大一批茧丝绸精加工企业,形成以桑蚕养殖为基础、茧丝绸加工为主体,以丝绸服装产业为主要延伸的产业发展模式。据统计,目前,该市桑园面积达31.3万亩,去年养蚕137.1万张,农民养蚕收入达18亿多元;全市缫丝加工企业13家,安装自动缫丝机144组5.76万绪,去年,全市茧丝绸工业产值达9亿多元;全市规模以上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5家,种植大户已发展到60户。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