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梳理2012年针织行业、企业的发展脉络会发现,这一年,针织行业在谨慎中稳步前行。尽管受外需不振、内需趋缓、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企业塑造品牌,提升产品品质的决心仍然是有增无减。2013年伊始,针织版对2012年行业内的精彩看点加以回顾,希望透过这些正能量给业界注入一些前行的动力和信心。在2013年,让我们一起寻找针织企业的新起点。
关键词:研发投入带来高利润
新闻回放
一款普通的针织袜出口价格仅0.25美元,而增加几项专利技术的袜子售价却能增加10倍。严寒的外贸“冬天”,一些企业正在通过研发投入和专利抢占有利地位。在占据我国袜业产量65%的浙江大唐,即便是普通的袜子也都在追求更多的功能,进而攫取更高的利润。作为袜业龙头企业的浙江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均说,其生产的袜子最贵的一双出厂价达200元,除了原料上乘之外,其增值的部分就靠功能和技术。同样,大唐镇有家原本做袜业的企业增加了手套业务,但并不是传统的手套,而被称为“i手套”——触屏专用手套,因为伴随苹果手机等触摸式电子产品的流行,尤其在冬天戴着普通手套无法令触屏产品正常感应。该公司的研发团队就研发出拇指、食指和中指指尖部分加入传导材料制成的触屏感应型手套,可让人们在戴着手套保暖的同时顺畅地操作触屏类电子设备。
编辑点评
研发投入换来专利,继而带来巨额利润。这也是西方一些成功企业的商业逻辑,虽然我国目前的研发投入总额相比国外还有差距,但是投入产出比以及研发效率也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这也可以从一组数据获得佐证。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发布数据称,2011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8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经费投入与GDP之比为1.84%,高于上年的1.76%。而我国的研发重镇主要是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它们的经费投入强度均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业内专家指出,2012年针织企业的投资普遍偏紧,各项费用都有所缩减,但研发是有周期性的,包括中期研发和短期研发。从研发的角度来看,大企业的实力会强于小企业,这也会促进行业的洗牌。
关键词:破解用工荒留人先留心
新闻回放
总结2012年,针织行业的就业问题依旧突出,职业教育“缺位”等原因致使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明显,“就业难”和“用工荒”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近年来持续面临“用工荒”。因为宏观经济形势下行,企业用人需求减少,普通劳动力用工紧张得到略微缓解,相对来说比较欠缺的是技术类人才,“我们企业技术工人工资在3000元以上,从不欠薪,并为员工交纳五险,还包吃中饭,即使这样,熟练工还是不好招。自己培养出来的熟练工还很容易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一位企业管理者如是说。另一方面,工人们也普遍反映,由于部分企业生存状况恶化、生产情况不稳定,也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编辑点评
在“就业难”和“用工荒”两大难题面前,除了不断提高工资,改善工作和居住条件,增加福利外,还要考虑员工的“幸福指数”,体现人文关怀更为重要。在员工心里,生日送去一个蛋糕,节日的几句问候,可以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因为,在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保证生活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能得到一份尊重。心灵上的满足远胜于物质条件的提高。
关键词:二三线内衣品牌须破局
新闻回放
目前,中国的内衣行业出现了“三化”现象:产品同质化、概念模糊化、竞争白热化。近两年,出现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内衣品牌同时面市的现象。不仅产品款式设计同质化严重,而且门店营销模式高度雷同,二三线品牌互相参照、面目模糊。消费者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形:一条街上有几家内衣店,除了门店名字不同,产品的款式设计、陈列方法、导购的销售手法,甚至店内产品的促销优惠活动都如出一辙。消费者面对千篇一律的内衣店仿佛在打“游击战”,路过就买,买过就忘,回头率极低。
编辑点评
竞争愈日趋激烈,内衣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打起价格战、促销战和人海战。目前整个中国内衣行业的大环境是成本逐步增加,利润越来越薄。加上原材料价格和员工工资上涨,有行业人士预言,3年后大部分三线品牌和一半二线品牌会消失。没有差异化定位的市场竞争只能是一条死胡同。而目前要破解同质化竞争难题,经销商可以从消费者体验、营销手段、品牌管理、绿色消费等四个方面着手,聚焦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真正提升内衣消费的服务质量。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