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启动之后,国产棉花终于告别价格“坐过山车”而趋向平稳,棉农和棉商不再在大跌大涨的棉价中“玩得心跳”。
不过,随着国际棉价一路下滑,轮到国内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开始忐忑不安,尤其是在国际市场需求偏软的情况下,目前国内较国外高大约6000元/吨的差价,令这些企业直喊“输在起跑线上”。
棉商曹谢贵今年春节终于可以安心过个年了。他昨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谈到,过去一年由于棉价稳定,他小赚了一笔,在稳定的价格体系里,风险减少了许多。而前两年,棉价时涨时跌,从15000元/吨冲破30000元/吨,又一路跌破20000元/吨,一旦判断失误,就亏不少钱。
服装企业成本高企
“从交易情况看,目前下游的棉纺和服装企业进货不多,都在观望中。我们的皮棉大多数进了国家收储库,在市场上很难卖得动,我们这段时间经常往老客户那边跑,期待年后市场复苏时向我们进一些货。”曹谢贵说。
中储棉公司于去年9月10日启动了2012年度(2012年9月~2013年8月)棉花临时收储,收储价定为20400元/吨,比上年提高了600元/吨。这是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执行的第二年。2011年度国家共收储了312万吨棉花。预计2012年度将有超过500万吨储量。
与棉农棉商相比,下游的服装企业的压力明显大许多。乐天服装公司负责人王毅生称,生意很清淡,除了俄罗斯市场还比较正常外,欧美日等主要市场的订单皆在下滑,内销情况也不好,供过于求,库存压力大,也不敢贸然接新单,服装企业运营困难加大,广东佛山等地区都关闭了不少工厂。
王毅生还说:“国产棉价比国际市场的棉价一吨高出几千元,而劳工成本也一路攀升,去年以来,成本上涨了30%,与东南亚服装企业相比,我们完全丧失价格竞争优势,正在加大设计的力度,冀望可以推动市场。”
华美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晓南也反映,去年至今市场一直不乐观,出口下跌了6%左右,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涨价很难,而成本却在一路上涨,对企业考验很大,目前海外采购商一直处于观望状态。鉴于国内外棉价差价大,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更多是生产涤纶产品。
棉花差价问题突出
2012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6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3%,增速为2010年以来最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直言,国内外约6000元/吨的棉花差价是影响纺织行业运行的重要因素。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