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就是想做大家都买得起的好衣服。做衣服本来是很件美好的事情,做大家都买得起的好衣服是一件更美好的事情。”对于未来的发展,张丛斌表示,“湿定制”不仅仅可以运用在女装上,也可以运用在童装、皮包等服装业的其他分支之上。
继第一部《疯狂的石头》,第二部的《疯狂的赛车》之后,第三部“《疯狂的裁缝》”,也即将“登场”,然而这个闪亮登场的《疯狂的裁缝》并非是大家翘首期盼的影片,而是在微博上拥有万人粉丝群的“@疯狂的裁缝”——张丛斌,6月27日,他带着他的故事走进央视《奋斗》演播室,37岁的他,貌不惊人却语出惊人,他不拿皮尺,不提剪刀,就是这样一位半路出道的裁缝剪裁出了服装行业的新天地。
从军人到农民,最终走向了裁缝
张丛斌在讲诉他的“裁缝人生”之前,先讲诉了一段他曾经的经历,他称自己的人生很复杂,因为干过不下10种行业:早年参军当兵,做过银行职员,种过菜,开过店,挖过煤……“曾经很有钱,然后又很没钱,后来又有钱,知道了钱是一个无底洞,够用就好,再多一点意思都没有。”很多年来,他心中一直放不下的念头就是做服装,但怎么做之前一直没想好。
他说,自己至今对商场里一件衣服的成本和售价之悬殊感到不可理解。“一件衣服的成本可能就一两百元,可是在商场通常标价一两千元,即使是批发价,最低也是成本的两三倍,我最初知道这事的时候,诧异极了”,现场他还爆料,他的愿望就是让自己喜欢的人能够穿得起漂亮的衣服!于是张丛斌开始去花了很多时间考察服装行业,结识了上百位服装业的老板,一点一点学习这个行业的知识,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专家。虽然所有的老板都告诉他,服装业有自己的规则,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他却总是在考虑:“能不能让好衣服不那么贵,让更多的姑娘都能穿得起好衣服?”最后,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成为挑战行业规则的人。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服装营销模式,并给它起了个令人费解的名字“湿定制”。
新型服装营销模式:“湿定制”
当张丛斌说出这个“湿定制”词的时候,现场主持人和观众朋友们都很疑惑的看着他,那“湿定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张丛斌解释说:因为人身体中95%是水分,所以是湿的。这只是个比喻,指的是一种尊重个人需求的,纯粹依靠口碑和情感来经营的服装定制模式。“传统的服装行业为什么会标那么高的价格,除了成本之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广告、租金、库存等运营费用,顾客要付出高达成本十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所谓购买环境、品牌溢价和社会化营销成本。而我所做的,是跳过所有中间环节。就像订货会,我做出一些样板,然后各地的供销商过来订货,看中了就下订单。‘湿定制’是把这个订货会直接向顾客开放,把中间的环节全部砍掉。”
微博打开市场
然而,现实不总是会按照人的愿望来发展,由于“湿定制”是首创模式,缺少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张丛斌在创业初期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直到微博开始流行,张丛斌也注册了一个账号,自称“疯狂的裁缝”。或许是福至心灵,他某天忽然意识到微博也可以用来做业务平台。
他开始尝试在网上发布一些服装的样板,并接受微博上网友的订单。结果马上就有粉丝留言,表示要订做。“疯狂的裁缝”迅速走红网络,截止目前,已经拥有了近6万粉丝,每日都能接到近五百张订单,营业额最高时,三天达到一百多万元。
如果没有微博,张丛斌的人生经历大概也要改写。他说:“微博这个东西一下子把我放得太大了,我没有想到我会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受到那么多人关注。”现实中的张丛斌是个有些内向不善言谈的人,而微博却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和独特的魅力清新的文字,温柔的性格,微带多愁善感,完美主义的工作态度……6万多死忠“粉丝”被微博聚集起来。对于自己的微博,他说:“不是营销,是真心,写的都是真情实感。”正是这种真实最打动人。
“疯狂的裁缝”与他100多个老板娘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