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跃进:上海中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大洁润丝实验室主任,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印花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2006年全国纺织劳模、上海市劳模。他的理想是:努力建设纺织业的“贝尔实验室”。
看准“实验室经济”
2007年春,潘跃进再一次成为业界关注的新闻人物。他所追求的目标——建设纺织业的“贝尔实验室”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并赢得科学而客观的评价。
潘跃进认为,促进知识转变为技术的关键条件,就是要有现代化的实验室。现代化实验室通过企业化运作,能够形成既有潜力又有活力的经济形态——“实验室经济”。自上海中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潘跃进就看到了实验室经济的巨大能量。他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国际性合作伙伴,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研发体系,积极建设“中大洁润丝实验室”,立志将其打造成纺织业的“贝尔实验室”。
中大洁润丝实验室紧紧依托市场做科研,产品选择准,成果转化快。最初,每年的投入都在1000万元左右,不久就做出了成绩,效益可观。不等把赚到手的钱焐热,潘跃进很快又开始了新一轮投资。他认为,只有整个行业发展了,中大才能更好地发展;只有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再上一个台阶,在国际贸易中企业才能把腰杆挺得更直。
在潘跃进的领导下,中大洁润丝实验室从组织研发到转化应用,初步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内核,以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文化为基础,以研发与转化为基点的实验室经济运行模式。
现在,中大洁润丝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下设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功能安全健康材料研发基地、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研发基地、国家纺织工业(华东)面料检测中心,并在全国及东南亚、欧洲、非洲地区设立技术服务中心34个,基本覆盖公司的主要客户区域,形成了洲际性技术服务网络,并以“向客户推行最佳个性服务,与客户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为客户解决各项技术难题,给客户提供专家优化建议”为服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截至目前,实验室拥有发明专利及核心技术200多项;制订上海市企业标准22项,制订印花行业标准3项;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个;荣获国家级奖项5个、省部级奖项24个;与阿迪达斯等企业合作开发运动、休闲、功能性健康纺织品;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联合建设现代纺织创意服务产业;多项专利技术和产品已经应用于国际高级成衣品牌;专利新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重点新产品奖、优秀发明奖、推广实施金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并被授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贡献奖、中国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等,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基于纺织、发展纺织、超越纺织,是潘跃进的发展理念,也是中大洁润丝实验室的发展方向。近十年来,中大洁润丝实验室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中大自主研发的新技术不仅应用于纺织领域,还逐步拓展到印刷、陶瓷、电子等产业中。潘跃进说:“国家很支持我们的实验室,我们可以依靠,但不能依赖国家。我们会不断加大投入,一为研发,二为人才,还有就是跟国际合作,共同做实验室。希望通过我们的自主创新,公司能与国际同行互补、共享、共赢,能参与竞争,打破垄断,建立新的平衡。”
注重知识产权
作为首批20家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企业的领头人,潘跃进十分重视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及体系建设。中大公司先后制订了《知识产权奖励办法》等18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建立了职责分工明确、互动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且建立起清晰的、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体系,有力地推动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为了鼓励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潘跃进主持制订了《关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奖励办法》、《新产品研发转化推广激励措施》等相关制度,对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为了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中大科技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科技研发机制和权、责、利明确的人才管理机制。
截至2006年底,公司共奖励员工140余人次,每年支出奖金1000万元以上,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起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作用。
专业人才荟萃
潘跃进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上海中大公司要在全球市场争得一席之地,一定要有自己的人才库。
中大科技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高分子感光制版材料,环保节能,提升了印花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印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束了高档印花制版感光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对印花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具有积极的影响,为印花企业节约外汇3亿多美元。
为了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中大相继与华东理工大学建立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复旦大学建立了视觉艺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与东华大学成立纳米功能聚合物及纤维材料联合研发中心,与天津理工大学建立全面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