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降,纺织行业保持快速发展,棉花供需缺口呈现明显增大的趋势。为此,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多位住鲁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继续实施棉花收储政策,并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
告警: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已连降四年 今年或再降13%
“山东是棉花生产大省,也是纺织大省。然而,受植棉农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植棉比较效益明显下降等因素影响,棉花生产呈现持续下滑态势。2012年山东棉花种植面积1034万亩左右,比2008、2009、2010和2011年分别减少298、165、115和95万亩,已连续四年下降。”
这一组数字引起了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卞志良、刘大钧、王树理的极大关注。“两会”前夕,3位委员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
卞志良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棉花价格大幅波动和国外优质棉的进口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产棉大区也面临冲击,全国原棉产量明显减少。
“再次听到植棉数量下降的预期,我感到非常担心。这给我国纺织企业生存和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卞志良说,最近一项关于我省8个主产棉市植棉意向的调查显示,2013年植棉面积下降了13%。
探因:委员算起“经济账” 棉农无利可图只得弃种
一面是产量的连续下降,一面又不得不依靠进口填补我省棉花供需缺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市场价格波动、种棉效益变化是这几年棉花生产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曾经担任省发改委副主任的王树理委员根据他的调研算了这样一笔账:种一亩棉花,播种15元、耕地30元、地膜25元、浇水30元、农药105元、种子35元、肥料260元、用工25人每人35元,总共成本1375元。按照亩产415斤籽棉、每斤3.8元计,每亩棉田的纯收入为230元,仅为在建筑队打工两天的收入。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