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棉花播种面积2581.24万亩,增长5.1%;棉花产量353.95万吨,增长22.2%。这一增长使新疆棉花总产量首次占据了全国棉花总产量的半壁河山。然而,在新疆棉花大丰收、话语权不断增强的同时,2012年1~11月,以棉纺织企业为主的新疆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4.8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92.9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5.75亿元,均比上年下降,棉纺织企业生产普遍开工不足,经营效益大幅下滑,亏损大面积增加,新疆棉纺织行业陷入了多年未遇的“寒冬”。
究其原因,在刚刚召开的2013年新疆纺织工业工作会议上,新疆纺织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刘燕宁分析说,棉花政策对新疆经济运行的影响突出,国内外棉价的较大差距,削弱了我国棉纺织产业竞争力,特别是新疆作为原料大省,依托原料进行初加工的产业占到90%,去年在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拉大,企业基本无法用进口棉缓解原料成本压力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新疆棉纺织企业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今年这仍然是突出问题。
刘燕宁提出,面对去年新疆纺织行业遇到的前所未有困难,今年新疆纺织行业要振奋精神,攻坚克难保增长,齐心协力促发展,力争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
棉与纱价落差大 纺纱企业苦难言
为何守着“棉花堆”的新疆棉纺企业也面临严重的生死考验?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国内棉价,每吨32支纱的生产成本已达3.2万元以上,而运到沿海地区却只能卖到2.7万元/吨 ~8万元/吨,21支纱的售价甚至不到2万元,比国内的棉花价格还低。这意味着,每生产一吨纱,企业就要亏损4000~500元。
在南疆阿克苏地区,多数企业选择了限产。阿克苏鸿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滕艇浪叫苦不迭:“棉价太高,纺什么纱都亏!”。2012年前11个月,这家来自浙江的纺织企业销售额只有4000多万元,而亏损却达到800多万元。“亏本也不能停产呀,要不工人就跑光,客户也丢光!”滕艇浪无奈地说。为了维系市场,这家企业关停了一半生产线,剩余职工组织培训。滕艇浪坦言,“企业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没有停产,全靠下属的两个轧花厂交储棉花的收益消化了部分亏损,但是今年能不能撑下去,那谁也不知道。”
由于我国对棉纱进口没有限制,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棉纱,到岸价格甚至比我国的棉花价格还低,下游的织布企业更愿意选择低价进口棉纱,这让新疆纺织企业苦不堪言。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管委会副主任刘伟说:“纺纱的企业亏的多,产业链长的亏得少一些。” “国内外棉价差距如此大,照这样下去,新疆产地优势已经一点不剩了。”石河子一位纺织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用工荒”致成本上升
高品质棉生产“大路货”
新疆企业原本有的劳动力优势也正在逐年丧失,无论是在北疆的老纺织工业基地石河子,还是在南疆的阿克苏,眼下“用工”问题都是纺织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同时给纺织企业增加了不少成本。
“入驻两年,平均工资翻了一番。现在厂里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每月2200多元,这甚至比我们在内地的厂子还高。”新疆阿克苏新发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宋锐说。更让企业犯难的是,即使这么高的工资在当地也难招到工人。因为本地城里人不愿当纺织工,周边的农民种地收入不比工厂差,也不愿干。
石河子市的纺织企业用工大多数是从内地招聘而来,据石河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调查统计,当地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沿海地区。而在南疆,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一年基本流失一遍,走马灯一样换人,企业始终处于培训员工的状态。”一位纺织企业负责人苦笑着说。
比内地同行更难的是,受国家进口棉花配额发放管理办法限制,新疆棉纺企业几乎申请不到进口棉配额,这就无法利用廉价的进口棉“高低搭配”降低成本,只好用高品质棉生产“大路货”。虽说新疆的纺织企业使用的大多都是国内甚至国外的先进设备,完全可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但目前生产的大多依然是附加值不高的普通产品。
如今,我国中东部地区棉纺织企业密集,棉纺产业链已形成一条龙,新疆一些单纯的纺织厂,生产单一的纱制品,并且这些产品最后仍需要长途运往内地销售,一旦下游客户市场不畅,企业产品销售自然受阻。面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的情况下,低端棉纺企业必然会遭淘汰。“纺织企业还是要通过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独特的技术优势来重塑竞争力。”
政策影响仍然突出
突破口还须从内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