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政治上的“冰期”可能导致三国FTA谈判进入到实质状态的时机还不成熟,此次谈判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鉴于日本、韩国同美国的同盟关系,且美国着力推行TPP谈判,美国可能会施压日韩,令其无法同中国形成新的或大规模的协议。
历经10年研讨,2003年始启的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开始进入正式协商阶段。3月26-28日,三国在首尔举行中日韩FTA首次协商,在此次副部级首轮实务协商中,三方将就商品、原产地、贸易救济、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等内容广泛交流意见。
“三国杀”在所难免
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平衡博弈语境中,中日韩FTA谈判注定是一场期待合作的“三国杀”。中日韩FTA提出至今已经历10年时间,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心态各异”始终受阻,并被认为将长期搁置。中日岛争引发中日外交关系恶化后,更是引发外界对中日韩FTA谈判可能取消的猜测。
“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曲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目前政治关系紧张,“谈判的大气氛不太好”,但日本、韩国对待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积极态度,“总体趋势不错”。
韩国东宝水洗服装公司在中国运营多年,该公司对中日韩FTA充满期待,社长许廷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高关税已经影响到韩国对华出口。
三国之间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预示着相互取消或降低关税,最大限度减少其他贸易壁垒的影响,形成一个拥有15.1亿人口的大市场。按照日本共同社此前的说法,中日韩三国如果形成自贸区,将会诞生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实物贸易(按金额计算)两成的巨大贸易圈。《华尔街日报》认为,其规模可匹敌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庞大自由贸易区。FTA参加国之前的关税水平越高,其撤销关税后的贸易创造效果就会越大。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建立自由贸易区能够提升中国GDP2.9%,日本和韩国的GDP也分别能够提高0.5%和3.1%。
不过,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魏民看来,在目前政治上的“冰期”可能导致三国FTA谈判进入到实质状态的时机还不成熟,此次谈判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三国经济结构难题
在多名专家看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具体几时建成还远是个未知数,这其中不仅受制于艰难启封的外交桎梏,而更根本的还在于各国产业经济结构之间的多重矛盾。
青岛科技大学东北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晓莉对媒体谈及中日韩三国FTA具体谈判问题时曾表示,分行业来看,农业方面,中日韩三国间,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矿业方面,则是韩国更具优势;制造业方面,整体来看,日韩两国优势大于中国,分项来看,中国较弱的行业是化工、机械运输设备,相对较强的是办公和电信设备,基本和韩国的制造水平相当,而纺织品服装方面,中国则是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三国谈判的难点主要还是集中于农业问题。日韩两国对农业保护程度很高也是食品、农产品价格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中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日本媒体在提及中日韩FTA时,不无担忧地表示如果在农业领域推进自由化,恐将有中国产大米等更多的廉价物品流入日本。中日韩三国不能就农业问题达成共识,一直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一大瓶颈。有分析认为,在现阶段,暂时搁置大米等敏感度高的农产品市场开放问题,承认动植物检疫等非关税措施限制交易的问题较全面开放市场更加具有实质性意义,在互补性关系中增进区域内农产品交易,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纠纷。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