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率扩张透支优势
“有些款式卖不动。”清明节期间,龙岗区一家李宁专卖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节日生意并没有预想的火爆。他说,该店部分顾客是打工者,随着这个片区一些工厂的内迁,有些熟客再也没有见过。
记者登录李宁网站发现,该公司仅在深圳龙岗区的专卖店就有近40家,几乎覆盖了龙岗区所有人群集中的板块。相比之下,另一家外国知名体育品牌在整个深圳地区的专卖店不过20家左右。“销售额和门店数量不成正比。” 一位不愿具名的深圳券商纺织业分析师对记者分析说,不少国产品牌的专卖店没有起到带动销售和提升品牌的作用,只是当初盲目扩张的产物。
事实上,大幅扩张的并非李宁一家。李宁、安踏、特步、匹克等分别于2004年、2007、2008和2009年登陆港股。“资金助推了盲目扩张。”以上券商分析师说,这些品牌利用当时香港各路国际资本对“中国内需”和奥运概念的追捧,募得大笔资金。之后,资金主要放在了门店扩张上。一方面,过快的扩张忽视了选址和管理,导致单个门店的盈利效率很低;另一方面,大量加盟店的出现,导致整个渠道失去了对市场的反馈能力,总部无法得到市场变化的准确数据,也就无从调整产品。
“库存严重,在二级市场拿不到钱,只能引进PE。”以上分析师认为,从目前来看,当初“不差钱”的国产体育品牌正面临资金压力,这会加剧危机。但从反面来看,也意味着企业有了投资收益的压力。如果PE能操刀进行有效的经营革新,李宁这样的企业仍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成本上升压低利润
日前,记者在深圳部分门店调查发现,市场上国产体育服饰的同类产品和国际品牌的差价一般在90元至150元之间。这意味着,如果成本相差不大,国产服饰每件的利润会比国际同行低100元左右;如果双方在同样的市场层面竞争,国产品牌则已经被逼到了价格的“死角”。
国际品牌的品牌优势会给本土同行带了何种压力?中欧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高认为,压力首先来自于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之前,一些中国企业的确有成本优势,但目前,一些外资品牌和国产品牌的贴牌工厂已经没有区别,大家的成本相差不大;与此同时,一些外资品牌还逐渐把工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因此,“低成本”可能成为了“过去时”。
“外资品牌渠道下沉是另一重压力。”王高指出,目前,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也开始做低端产品,用三四百元买到外资品牌的运动鞋已经很容易。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