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区珠江工业园区的江苏博天纺织有限公司里,一边,纺织工人在车间里忙着纺毛线,另一边,建筑工人开始装修新盖的物联网研发楼。去年开始,这家传统纺织企业尝试跨界发展,拿着卖毛线攒下的钱,投资建设物联网研发基地。
做纺织企业10年,常为资金周转发愁
“长江牌”、“卫星牌”毛线是南京著名的本土毛线品牌。2003年,博天纺织花100多万元买下了这两个商标,并将“长江牌”、“卫星牌”毛线销往江苏、安徽、山东等全国各地,成为目前南京唯一一家生产毛线的企业。
可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毛线销量在逐年萎缩,利润也在下降。经营了10年,博天纺织并没有发展壮大。100多名工人,每年生产1000吨毛线,年产值6000多万元,是如今公司能维持的最好状态了。
“作为纺织企业,我们面临用工和资金两大瓶颈。”公司董事长虞学前告诉记者,当纺织工很辛苦,公司常常招不到工人,好不容易招到了很多也干不长,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毛线销售还有明显的淡旺季,夏天淡季时,公司需要用很多流动资金去囤原材料。“为了这个,我们每年都要贷款,就这样撑了10年。”虞学前说,2007年,由于一时贷不到款,公司差点就死掉了,“幸亏一位朋友借了我几百万元周转,才渡过难关。”也就从那时起,虞学前开始考虑转型发展。
求转型,联合南农大建物联网研发基地
博天纺织厂区内一直有一块闲置的土地。“刚开始计划搞毛线染色,因为有污染没有建成。”虞学前说,2010年,又准备建毛线专业市场,引进国内其他品牌一起做新产品研发、网络销售、物流等,最后因为发展前景、资金等问题也没有实施。
2011年,市委、市政府把南京软件园作为全市软件产业“一谷两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浦口区随后启动建设南京软件园(西区),与之毗邻的珠江工业园区也开始着手调整产业发展规划。这让虞学前看到了转型的机遇,他希望企业也能和新兴产业搭上边。
当时,南农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正在浦口区寻找产学研合作项目。学院负责人与学过电子信息专业的虞学前很谈得来,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共建物联网产业基地。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