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中国的整个服装行业里,严重缺乏的一个环节就是买手。随着买手店的兴起,它被看做为一件新鲜事,引起大家讨论与关注。
说它新鲜,也许并非如此,买手与买手店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十分久远,也许有的外国人会调侃道:“现在谈论买手未免有点过时吧,今后是科技时代,人们在屏幕前看着顶级发布的同时,就可动动手指订购自己钟爱的那个款式,那时无需买手。”这一愿景的发展需要两大方面的帮助,一是科技发展的进程;二是消费的习惯性问题。而目前在中国,买手与买手店正在路上……
那么买手与买手店的未来将如何发展?几位买手店的先行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日前,在如意·2013中国服装论坛上进行了由BNC薄荷糯米葱中国设计师店投资人、《iLOOK》杂志出版人洪晃女士主持的年度对话——买手激活品牌。就此话题洪晃请了这个行业里的从业者,也是真正第一个去践行这个名词的人来一起讨论中国的买手店和它的未来。其中包括现在规模最大、做的最好的中国买手店的负责人,也是第一个做买手店的企业家——SevenDays董事长张龙江,薄荷糯米葱的运营总监曾思禹,资深媒体工作者、文化艺术顾问江山。
目前中国最新的模式就是买手店,金融街购物中心的连卡佛也是买手制,去年就实现了很好的销售额。国内类似薄荷糯米葱、SevenDays的买手集合店也成功运作了两三年的时间,这些意味着什么?
新模式下的买手集合店
就洪晃的个人经验,是因其先做了一本杂志,发现所报道的设计师的服装没有地方去卖,因此才推出了买手店。那么买手店是否有一个正规的,可以作为企业发展方针的可行计划呢?
张龙江认为:“单纯从模式角度来讲,每一个设计师品牌都有他的一种风格,集合在买手店里面,我们再去帮他们寻找一批需要这些个性服装的消费群体,成为一个业界的平台,我相信这是一个新的模式。”集合店的优势是这群设计师具有原创动力,他们的作品每一季甚至每一天都在变化。而买手店正是要去传达给消费者原创的设计,风格的不断转换是买手店的特有能力。
当下买手店在中国是特别渺小的一个做法和行业,但洪晃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模式,“我不能够非常斩钉截铁的说,在中国大规模的服装加工产业,转型转向买手店和设计品牌是一个必然成功的模式。毕竟这两种做法在中国存在大量的不成熟,还有大量环节需要完善,以至于我们也都是在探路,所以没有特别多的经验。但买手店和中国设计师品牌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趋势。”
张龙江也表示,在他刚开始做买手店、相信中国设计力量的时侯,其实这块土壤还没有被社会、媒体关注,如果这些设计师群体成长成小树苗,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水去灌溉,也就是说设计师群体及买手店成长起来还需要时间。
而曾思禹起初在做薄荷糯米葱的总经理时认为,可以帮助中国的独立设计师建立一个集中面对市场的店铺销售和宣传,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当经营下来以后发现薄荷糯米葱会受到设计师成长的影响,是要与其互相成长、互相帮助的品牌集合店。设计师们的水平稳定性、产品质量、价格等备受争议的方面,制约着他们也制约着集合店的发展。”曾思禹说。
买手店与设计师品牌相辅相成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