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身处偏弱的宏观环境下,但国内外棉花期货却能迎狂风而不蔫,依旧保持坚定姿态。这除了受益于中国收储因素支撑外,自身供需面逐渐趋好也是在为后期棉价再度走强积聚能量。
国内减产预期强烈。由于近些年全球棉价持续低位运行,导致棉农种植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预计,2013/2014年度全球主要植棉大国新棉种植面积将继续萎缩。其中美国将同比下降超过20%,印度下滑7%,澳大利亚总产萎缩14%,中国也将减少6.8%。基于对供应端趋紧的判断,灵敏的国际投机资金利用这一有利优势拉抬美棉期价至近一年新高。
在国内方面,受自然灾害、粮棉比较效益的影响,棉花种植挤出效应愈发显著。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2013年3月的棉花种植意向面积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预计将下降6.8%,至6818万亩,为10年来首次跌破7000万亩。新年度国内植棉面积萎缩已成定局,未来供应端会转入趋紧状态,这意味着纺织行业原料也将迈入紧缩期,棉纺织业在经历两年的行业低迷时代后有望迎来春天。
终端需求改善显著,棉市转入良性驱动环境。持续大规模宽松货币释放以及去杠杆化推进促使了近几个月欧美经济获得显著改善,在外围市场需求逐渐转暖的背景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也受益出现大幅改善。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3月,国内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578.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73%。同时内销市场也呈现趋旺现象,棉纺企业订单明显增加,个别工厂4月份订单已经排满。据中国棉花信息网调查,3月份纺织企业棉花库存量为82.85万吨,较2月上升6.87万吨,纺织企业纱线库存19.84天,较上月增加0.1天,坯布库存23.97天,较上月增加0.2天。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