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开始,围绕着运动品牌的一系列话题与争论就从未停止过。然而最近,运动品牌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快时尚”、“轻奢侈”类型的商品所侵占,再一次给运动品牌商敲响了警钟。分析人士认为,“同质化”是运动品牌的软肋,而“快时尚”、“轻奢侈”则赢在个性。
知名运动品牌 失宠大型商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杭州一家正在试营业的大型商场中,并没有出现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大牌的身影。而从另一商场主力品牌的阵容来看,运动品大牌同样不会以主力专卖店的形式出现。两家购物中心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示,购物中心想把好的位置让给更赚钱的品牌。
同时,该报道还显示,运动大牌失宠商场并不仅仅发生在杭州。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耐克在中国的首家旗舰店,将撤出北京apm购物中心,取而代之的很有可能是“快时尚”品牌H&M。
近年来,随着商场定位的提升和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强势进入,商场也在有意无意的转变原有的品牌设置,向着更迎合大众消费心理的方向转变。
“快时尚”“轻奢侈” 赢在个性 前景看好
近年来,随着80后、90后等众多拥有专有名词的群体成长起来,“个性”也被越来越多次的提起。在一个集体追求个性的时代,如果没有个性,很可能被人们遗忘。“我已经好久没有逛运动品牌了,在我看来,运动类服饰都归不到时尚那一类,不需要每一季都购买新款,通常都是买一套就可以穿好多年。”市民王女士说。
本地某商场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在符合商场自身定位的前提下,“国内一线品牌”、“适合北方市场”、“具有鲜明品牌特色”等成为商场取舍品牌的意向重要指标。
中商情报网行业研究员张英剑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运动品牌的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发展缓慢态势越来越明显,而“快时尚”、“轻奢侈”品牌在价格及个性追求上相对占有优势,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在张英剑看来,市场上出现运动品牌逐渐没落,时尚品牌发展势头强劲的局面,一方面由于运动品牌利润下降,而“快时尚”、“轻奢侈”品牌及户外品牌的需求旺盛,ZARA和H&M在中国已经展现出了超高的人气,部分商场“弃暗投明”实属利益驱动;另一方面,由于电商渠道对运动品牌传统渠道市场份额的挤压,导致商场渠道市场容量及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户外品牌抢风头 运动品牌挺尴尬
与此同时,运动品牌市场被抢占已经显而易见。“我记得原来这家耐克专卖店特别大,东西也很全,怎么现在变小了?”“我记得原来安踏专卖店在那边来着,怎么现在换地方?”“我记得原来这家商场有匡威品牌来着,怎么现在撤走了……”
事实上,长春市各大商场运动品牌的位置一直都在改变,以红旗街商圈为例,几家大型商场专售运动品牌的楼层俨然已经成为户外服饰的海洋,而之前占据大片江山的传统运动品牌,则被安放在客流相对并不集中的区域,处境颇为尴尬。
虽然某商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品牌重新装修会使店铺面积发生变化,这是商场的正常调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运动品牌的市场份额确实正在被有意无意的吞噬。
运动品牌应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