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着几个黑色塑料袋,最好还能有个小拉车,看上喜欢的衣服一定不要喜形于色,装作不经意地问一句,“怎么拿货?”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去“动批”拿货,那是青春期的必修课。
但随着城市发展,“动批”一类批发市场的处境正在发生变化。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日前完成了一份关于“动批”的万字调研报告,称未来“动批”将控制低端、引进高端,实现从商品档次、经营业态、购物环境、交易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动物园周边地区产业升级。未来将通过建服装设计工作室、引进服装设计名人、建模特行业工作室等,将该地区打造成北京服装设计聚集地。这样的规划能否带来真正的“业态升级”?对此,各方声音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大家说
商户说
“如果搬走,还能留住顾客吗?”
上周五早7点半,在聚龙服装批发市场里,林先生刚刚发送完一批牛仔裤。他已经在市场里做了7年,但这两年的生意明显不如以前,“人越来越多了,这几年都不赚钱”。关于动物园要转型走“高端路线”的事儿,林先生并不感冒:“不靠谱。都这么多年了,要改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不过,纵然市场不如早年景气,商户们还是对“动批”有感情。几位商户都表示自己买断的是20年的合同,“租金不会涨,还是能做下去”。但如果市场转型调整路线甚至搬迁,他们一时无法接受。聚龙商户何大姐夫妻俩经营着一个六七平方米的小店卖包。“这几年很费劲。利润这块儿经常波动,尤其是淘宝起来了,我们的生意更难做!”何大姐每天早上7点就要准时出摊,一天要站上10个小时。“这一行本身利润就薄,再遇到爱砍价的顾客,卖个包费死劲了。”
但即使如此,对于她来说,聚龙里的这个小店仍然是唯一的生计来源。“如果搬走,还能留住顾客吗?”何大姐说,她不希望市场有任何“突如其来”的改变。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也许就只能回老家了吧。”
顾客说
“物美价廉没了,动批就死了”
在“动批”,爱美的年轻人才能找到些购物的轻松。几十元一件的小衫,不到百元的外套,满眼都是;而在三站地之隔的百盛,应季服装价格基本上都要四位数。
“如果物美价廉这个特色不在了,动批在我心里就死了。”今年32岁的魏小姐,从大学时代开始就是“动批”的忠实客户。一有闲暇,她便起个大早,换上一身朴素的衣裳,背着几个黑色大袋子去“拿货”。动物园周边的几个市场都有相熟的商家,也总能淘到“价钱两位数,卖相四位数”的好东西。
听说“动批”的升级改造中有一项设想是打造“动物园服装”的商标品牌,魏小姐感觉哭笑不得。“比如我身上穿着动物园80块钱淘来的衣裳,被朋友认为能跟商场里800块钱的媲美,这就有成就感。反过来可不行!我花800块买一件‘动批牌’的衣服,这不是笑话吗?人一看商标,还以为我80块钱买的呢。”
邻居说
“乱得不行,公交车都进不来”
上周五早上7点,“动批”一片忙碌。东鼎市场北面人行道上停满了车,地上堆着打包的货物。世纪天乐商场外也有不少摊贩摆摊。公交场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世纪天乐与金开利德两个市场之间的路况更加“乱得不行,拉货的车到处都是,公交车都进不来”。
专家评
北京不缺高端商业
营销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顾问李志起直言,他看了新闻报道之后,对动批“拟转型高端路线”的升级改造前景并不乐观。
“贸然高端化可能会影响人气。”李志起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动批”这种定位中低端的销售业态,在北京的整个大市场环境下也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市区里居住的并不一定是最有购买力的人群”。他甚至认为,对动批采取“一刀切”的升级转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市场的长期发展。”
“即使‘高端化’改造成功,会是什么样子呢?类似新光天地,或是金源新燕莎MALL?但这样的业态在北京已经有了,并且经过了相当长的市场培育。退一步说,即使改造成功了,动批周边的停车条件、环境条件也和这些商场没法比啊。”李志起说,他关注过不少类似的批发市场改造,但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
政府要学会尊重市场
“‘动批’这个大市场如何发展,最应该征求‘当事人’,也就是商户、老板们的意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商务部专家宋则看来,动物园周边市场的形成“从来不是某个部门、某个领导在地图上划出来的”,而是出于市场自发的需求和规律。因此他呼吁:“有关部门不要动手动脚,越俎代庖地做决定,而是要尊重市场规律。”
先行者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