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国家统计中,快速变化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出来,部分数据可能被低估。电子商务的发展飞速,线上业务有可能成为相关统计中被掩藏的社会财富。
国家统计局会定期公布一系列经济活动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经理人采购指数(PMI)、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些指标会反映经济发展的变化状况或者趋势。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会根据这些指标借助金融杠杆进行宏观调节。各级政府会根据这些指标进行产业指导、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
然而,由于统计方法相对滞后于行业发展,很多数据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影响到决策层及投资者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如电子商务的发展飞速,线上业务有可能成为相关统计中被掩藏的社会财富。
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例,其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6.3万家价格调查点,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贸市场与服务消费单位等。但在近几年,每年有万亿的金额转到网上去消费,如果还是以现有的抽样系统,统计的结果,CPI指标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偏差。
GDP统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012年中国公布的GDP总量为51万亿,同期电子商务规模约8.1万亿,占15%。随着比例越来越大,现有的GDP统计体系,电子商务明显未被统计完全。如果包括统计模型和抽样方式不做适当的调整,电子商务在飞速发展的情况下,GDP数据肯定会失真。
淘宝和天猫2012年服装销售1700亿元,比2011年增加了近1000亿元,其中很大部分来自于线下购买力转移到线上,在反映服装行业趋势的时候,如果统计抽样还是用原来的统计口径,沿用过去的实体店的数据,统计的数据就有可能显示中国服装行业一蹶不振。
京东2011年销售额269亿元,2012年销售额605亿元,京东商城核心业务是3C产品,如果统计口径和样本还是从国美、苏宁等线下店铺采样,统计的结果就可能失真。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