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似乎正走出市场“寒冬”迎来回暖态势,但记者1日从第113届广交会三期上的多位中国参展商了解到,在经营成本高企、国际需求持续疲软的“内忧外患”之下,全年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数值在去年12个月中有半数月份下降,出口总额现近10年最低增幅,仅增长2.8%。但今年一季度纺织服装出口形势开始向好,服装出口累计增幅逐月提高,出口额达353.2亿美元、增长19.4%;纺织品出口225.7亿美元、增长10.4%。
不过,在本次广交会上,不少服装出口企业依然感受不到“回暖”的到来。“现在讲纺织服装出口转好还为时尚早。”江苏奇鹰集团外贸总经理陈建说,本来近几个月是外国采购商下订单的旺季,但他手头上拿到的订单并不多,一些同行也反映今年可能要减产。
陈建称,为了获得订单,本次广交会他主动降低了产品报价,以保证今年工厂能正常开工运作,不过前来洽谈的外国客商数量比预期要少,这让他有些失望。他预计,其公司今年出口额大概仅能维持去年水平,利润方面看来必然要缩水。
上海家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国铭表示,目前该公司的传统市场欧洲、美国、日本,依然没有走出市场需求的低谷期,中国纺织服装一季度出口额上升一时还难以代表全年的出口走势。
相关专家也分析指出,一季度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出现复苏,除了外需确实有所提升推动外,去年年底纺织服装出口量一路走跌,使得基数较小,为今年春出口高增长做了一定的“铺垫”。
除了传统主要市场依然不景气外,中国纺织服装业本身的竞争力下降也令人担忧。广交会上多位中国参展商表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业受工人工资持续上涨、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大,其出口竞争优势逐年减弱,一些欧美订单正流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劳动力更低廉的国家。
针对成本走高、外需持续疲软的双重夹击,记者注意到,内外贸并举、产能转移、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多种举措,成为本次广交会上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渡过难关的普遍共识。
江苏南通华艺服饰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张爱书说,该公司近年来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在生产线上推行技术化和信息化融合以提高生产率,并坚持走中高端产品路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了脚跟。
事实上,关注产业动态的企业发现,通过生产代工转移、上游产品输出,东南亚纺织业崛起过程中也蕴藏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机会。单一的竞争关系将被重新解读,非此即彼的淘汰赛不如“二人三脚”的合作赛、共赢赛,无论是借助当地生产优势,还是专注市场需求,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南行之路已越走越宽。
服装企业:转移生产 转化优势
在纺织服装领域里,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服装加工业的竞争关系最为突出。在不久前的广交会上,就有服装出口企业反映,现在的广交会就如同询价沙龙一样:国外买家带着款式图来询价,了解中国厂商的价格底线后,再和东南亚的生产商比较,而最终我国企业能获得的实际订单数量寥寥。近些年,由于我国各项生产要素的上涨,部分国际采购商将“大批量、快交付”的服装订单转移至越南、印尼等国,导致我国服装外贸企业订单锐减。在此不利环境下,如何应对订单和成本压力的双重考验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最大难题。
上海华申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多类纺织服装产品的国有独资企业。在1990~2010年的20年时间里,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多重原因,公司先后共关闭了国内的49家工厂,产能的下降使得企业不得不开拓新的生产代工点。公司总经办主任罗振伟介绍说:“我们也曾在国内寻找机会,想过向西部发展。但是由于各种政策限制,加大了企业的操作难度,产能转移并未得到落实。”
在国内的生产转移难以成行,使得华申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国家。经过对印尼、缅甸等多个国家的实地考察,华申公司将生产加工点定在了孟加拉国。目前,公司在孟加拉国设立了3个代加工点,服装在当地进行缝纫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市场,这部分业务占公司总出口量的12%。罗振伟坦言,劳动力充足、生产成本低廉是公司选择孟加拉国的主要原因,“在上海,已经很难找到容纳500台缝纫机的加工厂了。而在孟加拉国,服装加工厂基本都拥有2000~3000台的缝纫机,每月生产几百万件的衬衣不成问题。此外,在孟加拉国进行生产最显著的好处就是劳动力成本低,工人普遍月薪也就在80~90美元,最高的月薪不过100美元。这样的工资水平在国内肯定是找不到了。”
一般来说,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毛利率在3~5个点,而以劳动力为主的生产成本增加使得企业只能在狭小的利润空间中求存。降低成本压力是我国企业向东南亚转移的首要原因。罗振伟向记者进一步解释说,在孟加拉国生产的另一个好处是出口欧美市场的贸易环境稳定。“尽管该国的政策可能也会存在不可控性,但是其机制相对公开透明,能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