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内外需求日益疲软,环境不和谐性逐步加大,周边国家低成本竞争力渐次增强,一系列冲击波,使得皮具产业转型与升级从没显得现在这样紧迫,乃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不过,笔者以为,如果没有好的价值观、思路和方式方法来支撑,“中国创造”对于皮具人来说,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只是镜花水月。
创造与制造一字之差,含义则差之千里。如果把生产要素主要分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知识、制度、文化等,那么,“制造”的源动力主要在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低端生产要素,“创造”则主要依赖于技术、信息、知识、制度、文化等现代高端生产要素。借助低廉的土地、劳动力、制度博弈等成本,以及改革开放、世界皮革皮具制造产业转移的机会,中国在世界上确立了皮革制造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地位。但大而不强,也是中国皮革一直以来的痛,具体表现在:有产品无品牌,中低档产品居多,假冒伪劣产品仍然有相当的市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技术、设计、营销等高端人才比例偏小,等等。这些都需要凭籍现代高端生产要素来逐渐化解,这也是皮具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中国创造”能否高效落地,并不在于口号动不动听,而取决于我们有无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正视、研究、解决现代高端生产要素扭曲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是引导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市场经济逐渐成长、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逐步提高的三十多年。 然而,由于改革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诸多扭曲的生产要素还是没有得到完全纠正: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