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一步步将人类的机器人梦想变成现实,日本和韩国更是将发展机器人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产业布局。相对于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中国机器人特别是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依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产业,仅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4.5%。
据了解,1986年,“863计划”制定了工业机器人发展计划,一汽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相继进行了工业机器人探索。“十一五”期间,机器人模块化、体积、结构、设计、功能部件等基础技术领域,逐渐取得了突破。
然而,家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装备集中了新兴传感器、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关键技术。国内从事机器人制造的企业多达60多家,水平却是良莠不齐,特别是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引发了业内专家的担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指出,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整机面临空壳化。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仿真机器人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对机械和电气结构的改进上,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传感、通讯等方面的专利申请较少。并且,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专利申请量少。而国外的申请人则以大公司居多。因此,我国不少机器人技术缺乏与市场的对接,实用性较差。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