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清远德泰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娇兰眼中,企业要想生存只有一个字:熬。“想进口国外便宜棉花(20195,-15.00,-0.07%),就要按比例吃国内高价棉,厂子一个月就要用棉1000吨,买就亏损,不买就关停。”
尽管国内棉花供应尚足,但众多像德泰一样的棉纺企业在国内外高额的棉花价差面前,只能望而却步。纺织行业如何化解原材料制约这个不利因素影响?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上,这一话题引发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热议。
“国际上棉花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波动,而国内棉花价格是以临时收储价和进口配额量为支撑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国内外不同的棉花价格机制是当前国内外棉价差形成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当年以每吨l.98万元的价格收储了310多万吨棉花,约占当年棉花实际产量720万吨的43.5%。此后,我国棉价围绕临时收储价上下波动。今年棉花收储价格达到每吨2.04万元。
而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及丰产预期影响,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却呈持续下跌走势,与同内棉花的价差进一步拉大,曾一度达到每吨逾5000元,如今差价仍在3500至4000元之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我国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保证了棉农利益,稳定了国内棉花价格,但扩大了国内外棉价差,较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以纯棉纺纱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尤为突出的困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1至4月,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较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我国占欧盟、日本等主要进口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