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纺织消费国。自2011年起,国内外棉价差居高不下,内外棉价差最高时曾超过6800元/吨,如今差价仍在3500至4000元之间,由于原料成本压力并未缓解,纺织业“负重前行”仍将继续。
原料供给不给力
中经服装产业景气指数预测结果显示,由于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压力未明显缓解,行业景气上行动力仍显薄弱。来自纺织企业层面的信息也表明,原材料制约是纺织行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突破原料瓶颈、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正成为行业面临的主要课题。
近日举行的2013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暨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上,来自广东清远的德泰纺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家拥有5万锭规模的中小纺企,月用棉量达1000吨左右,但随着近些年断续的结构调整,以及内外棉价差的持续高企,能不能顺利拿到好用的棉花成了让这家企业最挠头的事情。“小企业拿棉花难处更多,时刻做着停产、关厂的准备。”企业负责人陈娇兰无奈地表示。
“拿到的棉花质量得不到保障,困扰棉纺企业多年的‘三丝’问题有加剧势头,要做出高品质、高品位、高附加值的产品,难上加难。”湖北孝棉有关负责人说,原料的不给力降低了国内棉纺产品的竞争力。买棉渠道不畅,加上棉质参差不齐,棉纺企业既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原料棉,又不敢放心参与棉花竞拍,在原料环节就受制于人。
当前,原料已成为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会上表示,我国正在实行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保证了棉农利益,稳定了国内棉价,但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内外棉价差,对纺织行业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以纯棉纺纱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尤为突出的生存困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分析认为,国内外棉价差在每吨2000元以内时,行业尚可通过技术进步、品种开发进行对冲。但棉价差拉大到每吨4000元甚至更多时,高企的成本带来的亏损很难通过其他方式弥补。
多措并举求突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