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13年全国约有699万大学生毕业,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然而,北京高校只有27%的毕业生、上海高校只有30%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这也是有史以来毕业生就业最低的数据。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学院大四辅导员于浩说,该学院今年共有143名毕业生,有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表演3个专业方向,截至5月底正式签订就业协议的,一共只有10人。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高校的不断扩招,未来几年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传统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过去10年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了5倍,但白领工作的职位并没有相应增加。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减少了15%。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在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中,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是最高的,超过16%,是只接受过小学教育人群的4倍。以上现象对我国传统产业——纺织服装业的冲击是不可小觑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饰制造和消费国,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正被激发,但服装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人才短缺。
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的薪酬报告显示,2008年以后服装行业人才向其他行业外流的现象明显,这让本就闹“人才荒”的纺织服装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纺织服装业员工流失率高是行业普遍现象,常常好不容易想尽办法挖来人才,没过几个月就走了。据相关调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能提供的多数是低端就业岗位,大学生接受不了这样的收入和待遇,但目前产业结构并不能为他们提供更多高端的岗位。
比如传统产业相对来说工资福利待遇不高,生产条件不好,吸引力不强。“80后”、“90后”就业观念改变了,不愿意进入传统产业。由此,首届中国大学生时装周于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鼓励社会改变“轻纺织”的观念,让人们认识到纺织服装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时尚产业、创意产业。
有企业负责人对记者抱怨说:“我们不缺管理人员,缺的是熟练技术工人,现在的大学生一听到要下车间,根本就不干,即使来了,也是干不上几天就跑了,连声招呼都不打就玩失踪,这样的大学生,我们不敢用!企业看重的是能力,把一个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技术熟练、业务熟练的合格职工,需要很长的时间,企业要付出很大的培养成本!很多娇生惯养、华而不实的大学生一来就提条件,说不得、苦不得,企业是要追求效益和利润的,对这样的大学生肯定是用不得!”
纺织高等教育之怪现状
眼下,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学生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了,可是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特别是产业界,又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好用,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工作经验。学生说我很委屈,没有机会实践;学生家长说我花了这么多钱,教育经费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可是最后没有多大的收获。政府部门也发现,我们现在产业升级,亟须高端人才,可是我们却面临着人才短缺。在记者看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满足学生的需要、不满足产业的需要,那就是失败的教育,就像一些公司出的产品消费者根本不需要一样,这样的公司最后是一定要关门,一定要破产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