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价”,明码标价,定价几元就卖几元;给消费者开具发票;实行员工周末轮休;雇用女售货员……如今逛百货店的消费者已经习以为常,或许很难想象,100多年前,粤商马应彪首倡这些举措所需要的勇气。 “不二价”,明码标价,定价几元就卖几元;给消费者开具发票;实行员工周末轮休;雇用女售货员……如今逛百货店的消费者已经习以为常,或许很难想象,100多年前,粤商马应彪首倡这些举措所需要的勇气。
1900年,马应彪集资2.5万元在香港创办先施百货,凭借超前的经营理念大获成功,开启了粤商“四大百货”的传奇。四大百货后来引领了中国商业形态的再造,颇能反映粤商在中国各大商帮中的独特地位:过去的250年间,粤商一直处于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前沿,依托国际化的视野,吐故纳新敢开风气之先,成为整个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推手。
百货业“革命”
马应彪是澳大利亚华侨,祖籍广东中山,出身寒微,20岁时离开大陆奔赴澳洲谋生。早年在澳洲打工时,马不习英文,找到当地一个会说广东话的爱尔兰人,表示愿意不计报酬帮人家干活,条件只要每天能管三顿饭,外加教授一个小时的英文。马应彪商业创富的历程,起于水果蔬菜批发商店“永生果栏”。
可以说,马应彪个人的经历,就已经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商人形象,折射了粤商群体鲜明的国际化色彩。
1892年,马应彪将自己事业的重心逐渐转向香港,他发现当时在香港从事百货业的都是小商小贩,漫天要价,就地还钱。早在1896年,他就多方倡议,成立中国第一家“不二价”的百货公司,可是此提议并未被人看好,认为过于标新立异,不符合中国人购物习惯,直到1900年,马应彪集合12名股东,创立“先施公司”。“先施”二字本身即有中西贯通的意味:字意来源于《中庸》的“先施以诚”,读音又与英文sincere(诚实)相近。
创业之初,马应彪先锋的商业理念,甚至在股东中都偶有争议,比如,香港先施店开业之初,就仿效英式百货店,率先聘任了为数众多、长相标致的女店员,就挑战了“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思想。1917年,上海先施公司开业,由于社会风气尚保守,招聘启事一个多月没人应聘,马应彪夫人霍庆棠率先垂范,亲自做起了化妆品部的售货员,还带动两个女生一起售货,为工作方便,霍女士剪去发辫,兴起了女性短发的干练之风,“三个女人同台站”传遍上海,一时间顾客云集,女售货员成了商场一大卖点。
除了经营理念颇为现代,先施百货营销手段亦层出不穷。比如,公司率先推出有奖销售吸引顾客;对于一次性购物很多的顾客,准其留下住址,由公司送货上门再行支付;1930年代,先施还专门用英国花布制造女装短衫裤,寻找模特在商场进行时装表演,开启了中国企业的首次时装秀。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