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棉花专区 >正文

国内外棉花差价倒挂 棉纺行业陷生存危局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6日

 

 棉花直补政策最快也要在明年开始启动,到执行阶段尚需2年左右时间。而新疆地区棉纺织业隐性失业人数近3万人。

“明年棉纺企业面临的可能不是关停并转,而是可能关停并死的问题”。广东清远德泰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姣兰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上表示。

“我们现在只能熬着”,陈姣兰告诉记者,“虽然开工率在100%,但就是不盈利”。

据了解,像广东德泰这样年产5万锭的中小企业普遍遭遇生存危机。

棉纺企业陷生存困境

国内外棉花差价倒挂、进口棉大肆冲击国内棉花市场、棉纺企业生存陷困局等问题正严重影响着中国棉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业内普遍呼吁,通过棉花直补等措施建立市场化的棉花定价机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透露,2012年关闭的中小企业绝对不止1000万锭。

棉纺企业的停产也令中国最大棉花种植地面临失业隐患。“目前,新疆地区棉纺织业隐性失业人数近3万人”,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目前对棉纺行业最主要的困难还是棉花差价问题,而首先受冲击的就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王天凯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

“近几年来,纺织行业发展迅速,进步也很快,但中小企业以这种方式关停,非常可惜。”朱北娜认为。

她分析,目前国内棉花价格超过19000元/吨,与进口棉花的价差达到4000至5000元/吨,去年更是达到6000元/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竞争力,成品没办法消化。

据介绍,棉花几乎占到棉纺织企业总成本约7成,如使用国内棉纺纱,每吨成本平均高出三千到四千块。

因此,大量企业转向购买进口棉纱。据统计,去年我国棉纱进口量达到153万吨。今年,这一局面继续呈上升趋势。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棉纱线进口持续高增长,进口64.8万吨,增长51.3%;金额20.9亿美元,增长48.4%。其中6成进口棉纱线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

棉纺企业要想进口棉花也并非易事。目前,我国实行棉花进口配额3:1制度,即买3吨国产棉,可以拿到1吨进口棉。对于配额份额较小或没有配额的中小企业而言外棉也难觅。

事实上,面对现实的困境,大中型棉纺企业的日子也不那么好过。

安徽华茂董事长詹灵芝称,自己在纺织行业从“打工妹”干到现在的“打工婆”。在纺织行业浸染30年,詹灵芝对记者大倒苦水:“不好意思说我们现在盈利多少,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作为老牌纺织企业,华茂曾创下连续39年盈利的历史。

具有100万锭规模的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也面临同样问题。“订单是有的,就是没利润,勉强活着”,华润纺织副总经理狄慧表示。

除久高不下的棉价差,棉花质量也是棉纺企业的一块“心病”。

狄慧透露,国产棉花“三丝”问题严重,棉花中混合了各种杂乱的纤维。与其有同感的陈姣兰称,“‘三丝’问题导致企业无法做具有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

朱北娜认为,国产棉质量不达标,根本原因是国产棉没有分级制度,优质棉和低质棉混用,导致了整体棉花质量水平的下降,要解决该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同时提高棉花种植大规模机械化水平。

业界呼吁 加快棉花体制改革

由于国内棉花价格受政策主导,部分企业直言“棉花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棉花已成为牵动整个产业链的“心结”。业内普遍呼吁,尽快推动棉花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

据了解,2011年,由于国内棉价从暴涨到暴跌差价达每吨1万元,为保证棉农利益,我国于2011年起实行收放储政策进行托市。与此同时,国际棉价不断下跌至1万以下。国内外棉花价格倒挂现象日益突出。

业界对棉农实行直补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3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议上透露的信息显示,棉花直补可能成为棉花市场化机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75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棉花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