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工控专区 >正文

中国机器人产业“集群化梦”

来源:中国转动网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2日

 

今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降价风波,让国产机器人企业险些乱了阵脚。

库卡、ABB、安川等国际巨头,将出口至中国的机器人价格调低了20%-30%。“现在我们购买一台进口机器人,价格相比前几年要便宜不少。”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表示。

国际机器人巨头降价,正是因为看中了中国机器人市场这块巨大蛋糕,通过价格策略,挤压中国市场的同行。

在国产机器人成本短期内无法降低的情况下,这次调价让原本利润微薄的行业雪上加霜。除了机器人企业受创,国际巨头的大举进攻态势对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机器人产业也构成一定的威胁。

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占据近70%的市场份额是最好的佐证。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总共有33000台工业机器人,其中进口机器人22000台,占比66.67%。其中,ABB市场份额最大,其次为发那科、安川、库卡。

此外,国内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制造企业都选择自己研发和生产机器人,这无疑给国产机器人厂商带来双重打击。

比如,富士康的所有机器人设备都是自主研发生产。深圳一家销售规模在5亿元左右的鼠标生产商,也是选择自己研发和生产上下料机器人。如今,比亚迪、苹果等企业也开始自己研发机器人。

对于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而言,购买数百台甚至数千台价格十余万元的机器人,也是一笔庞大的成本开销。“有一定资金基础的企业,往往是自己研发和生产机器人。”“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赵杰坦言。

成本困惑

除了外部环境导致的市场分化,国产机器人市场难以打开的关键因素之一还在于制造成本的居高不下。“国产机器人产业眼下已经陷入困境,几乎面临死循环的问题。”赵杰坦言,对于国产制造商而言,下游市场需求并没有形成规模,由于成本相比国际巨头要高,性能却相对较差,客户接受度并不高。

机器人整机的成本取决于关键零部件的成本,包括减速机、控制器、电机伺服系统。由于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几家国际巨头手中,导致国产机器人的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

以谐波减速器为例,目前日本Harrmonic在全球谐波减速器行业中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再加上国产机器人企业采购量偏小,在议价能力方面处于弱势。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41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工控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