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安部挂牌督办下,深圳警方近日破获了一起骗取进出口退税特大案件,涉案金额达12.8亿元,刑事拘留23人。(7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
深圳破获的这个骗税案,历时长达3年,犯罪团伙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段实现了“配货、配票、配资金流”三大环节成功对接,骗取巨额出口退税。在看似天衣无缝的作案手段后面,是税务、海关等部门在监管上的巨大漏洞。纵观整个案子,尽管作案时间之长、骗取税额之大,都创造了新的纪录,但其生成路径依然是犯罪分子的处心积虑和监管机构的监守空白,并没有什么新花样。
但是,透过这起案子,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国家为支持外贸发展而推出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成为被犯罪分子盯上的一块“肥肉”。实际上,类似的骗取出口退税的事件,此前已在各地经常上演。因此,我们除了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对监管部门严重失职进行追究以外,还应该反思这项出口退税政策,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是否有必要继续推行。
出口退税政策是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出口,扩大我国对外贸易而推行的一项财政刺激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连年增长,成为推动GDP高速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国家为此也减少了大量的税收。
仅以2012年的情况来看,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全年出口退税高达10429亿元,在全年税收收入100601亿元中占到的份额超过一成。可以想见,将历年出口退税的数据加总起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它给国家带来的好处仅仅是做大了出口数据,却为此而造成大量税收流失。这种增长只是维持了数据的光彩,实际上并无什么实质性的积极意义。而且,国家在这方面的税收减少以后,为了保证财政收支的平衡,必然会在其他途径增加税收,从而加重国内民众的税赋负担。
当然,出口退税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它可以减轻出口企业的负担。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出口退税更可以减轻出口企业因为汇兑风险而产生的损失,保证出口企业能够生存下去。但是,这也产生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国家将这种政策优惠向出口企业倾斜时,实际上也造成了对大量内贸企业的不公平待遇,他们不得不向国家缴纳高额税赋来弥补国家因为对出口企业退税而造成的税收减少;二是出口企业在获得出口退税以后,其出口产品可以以低价销售,从而造成了同一件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反而比国内市场便宜的现象,建立在牺牲国内消费者利益基础上的出口退税政策产生的实惠,最终是让海外消费者来享受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