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出不穷的新建购物中心,犹如一只只巨型章鱼,正迅速地爬满中国的城市空间。
位于上海中外环之间,一座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上周末在烈日下进入试营业。人潮的涌入以及路网条件的限制,令项目周边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这场面就如同商业地产在中国急剧膨胀的现状。”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地产顾问行董事说,“热并且拥挤。”
根据戴德梁行预计,上海下半年开业的零售地产项目(包括购物中心、百货、商业街区等具备一定体量的规模性商业物业,不包括街铺)总面积将达到249.4万平方米。
这一数字的惊人之处在于——从2000年至2013年6月底,上海零售地产的累计供应量只有1091.2万平方米。
不仅上海,购物中心建造热潮正在整个中国蔓延——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大都市的“新区CBD”到小县城的“核心商圈”。另据业务遍及全球60个国家逾700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管理及服务公司仲量联行预计,今年中国新增购物中心的总数将再创新高。
根据仲量联行对中国20个主要城市进行的监测,这些城市今年将有约150个新购物中心开业,而这些新建购物中心的体积也正变得越来越大——150个新开业购物中心的平均面积将超过8万平方米。
“一些经验不足的开发商都希望赶在竞争形成之前完工,同时扩大项目规模,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大的购物中心可以抵御未来的竞争,而且‘当地最大’这一称号也有利于市场营销。”国际物业顾问服务公司莱坊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但现实证明,大不一定好。”
热潮蔓延
“相比住宅市场,商业地产才是更可能存在泡沫的领域。”一家香港上市房企副总裁对记者形容,短时间内大量资金的涌入已经透支了预期。
德勤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今年初的一份研究报告,用数字勾勒出这样一幅商业地产投资急剧膨胀的画面:2008年以来,中国商业地产投资一直保持15%以上的增长态势,特别是2010年住宅调控政策颁布后,商业地产投资增速达到30%,高于房地产行业平均投资增速。2011年全年商业地产投资74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2012年商业地产投资略有放缓,但增幅依然高达25%。
在这场商业地产投资盛宴中,外资发展商、内资国企以及民营开发商共同争抢着规模有限的市场蛋糕。
外资身影中,新加坡的凯德集团表现突出,2012年其在中国共开出7家购物中心,2013年还计划新开3家。此外,一些在中国知名度相对较低的外资发展商,也展示出巨大野心。其中,菲律宾SM集团投资在建的“天津SM城市广场”,建筑面积达到53万平方米,号称亚洲单体纯商业面积最大的购物中心,这家菲律宾发展商的设想是在2015年前,每年在中国新开一家购物中心。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零售业也会水涨船高,此外,中国政府拉动内需的政策会带动零售业。”SM集团投资者关系高级副总裁圭多特(Guidote)说,“到2015年,我们在中国开业的购物中心就将达到7个,我想我们会考虑在适当的时候通过上市,释放这些资产的价值,上市的地点可能是中国香港也可能是新加坡。”
SM集团的观点代表了这样一类海外投资者,他们对中国零售业充满乐观的预期。不过,美国地产研究(American Property Research)创始人弗农·马丁(Vernon Martin)却认为,一些海外投资者想法“天真”。
“对于天真的海外投资者而言,中国经济奇迹被夸大了。” 马丁引用中国经济数据库(CEIC)的数据指出,消费占GDP的比重实际上较10年前有明显下降,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并不能为购物中心建造热潮提供合理性。
但相比前来中国“淘金”的海外投资者,这一轮商业地产热潮中,真正的推动者还是国内发展商,比如万达、绿地、中粮、华润。
仅以万达为例,2012年其便开出了17个万达广场以及1个万达中心,2013年计划还将新开业20个万达广场。扩张较快的中等规模发展商还有金鹰集团、南京中商等。
过去4年,浸淫零售业多年的金鹰集团开出了17家新店,同时计划在2014年至2016年间再开15家新店。
“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有些时候并非开发商特别是住宅开发商的初衷。”前述香港上市房企副总裁说,“而是由于各地政府在出让位置较好的土地时,通常都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商业。”
万科总裁郁亮不久前在媒体见面会上也表示:“商业地产方面,我们是非常慎重的,到目前为止,我没看到很好的商业模式。所以对万科来说,我们是不得不去做商业。”
不过情况有时候也会反过来,正是因为购物中心难做,反而成为房地产企业争取更低拿地成本的筹码。无论从就业、税收还是对周边地块价值提升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对于有意开发综合项目的开发商都格外欢迎。
高纬环球亚太地区零售地产服务部董事总经理豪建思(James Hawkey)表示,正是现行的供地体系,造成了商业地产供应激增的局面,“商业地产的土地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个城市的规划局所决定的,而拍卖土地的用途大多为商业用地或综合用地。”
豪建思认为,这样的供地体系导致了购物中心的面积并未能与预期需求挂钩,而是与地块最大可发展面积有关,但这样的面积不一定是适合的。另外,政府通过政策来限制开发商土地开发的时限,导致开发商不能分期开发地块,以及不能待新开发区域成熟起来再提供供应,从而加剧了整个市场供应量的集中爆发。
现状堪忧
一般而言,购物中心的建造周期在2~3年,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冲入商业地产领域的发展商,很快便意识到自己身处的是怎样一个热得发烫的市场。
根据德勤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开业购物中心总量为2812家,但到201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4000家。报告还指出,目前中国购物中心的开发呈现体量趋大、向城市近郊扩散以及二三线城市快速兴起的特点。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