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机器换人”正在浙江纺织化纤行业兴起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引进120台电脑织机,宁波一制衣公司工人从前几年的800人减为现在的几十人……
  “机器换人”正在浙江兴起——
  “机器换人,不是想不想做,而是不得不做”
   机器人将重塑中国制造?
  比尔·盖茨曾预言,机器人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成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事实上,近年来机器人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似乎正印证着这一预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凸现的用工荒,令工业机器人开始活跃在制造环节——当年销量是前24年总销量的三分之一。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市场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除了目前应用较多的汽车制造行业,未来它将广泛应用于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焊接、装配、检测等作业中。
  对于人工成本上升、原料价格上涨、出口订单萎缩的中国制造而言,机器人的大量使用究竟将使其面临巨大挑战还是会助推其转型升级?这似乎是一个有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味的命题。另一方面,在机器人将工人从单调枯燥的生产一线解放出来的同时,被挤占岗位后的工人又将何去何从,这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诞生于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一词,本身就充满了幻想色彩。而机器人将如何重塑中国制造,也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无论如何,机器人来了,势不可挡。让我们走近它,了解它。
  在绍兴县马鞍镇,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新的包装车间,一颗颗饼状的涤纶长丝顺着生产线输送到末端,被约两人高的机械手轻轻抓起,准确放到推车里。这让天圣的成本下降了两个百分点。
  在永康,众泰控股集团引进了12台全自动智能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员工从120人减至30人,产品一次性合格率提高至99%。
  在嘉兴,天之华喷织有限公司依靠从日本和德国引进的设备,极大地控制了人力成本,仅工人工资,一年就少了1700多万元。
  ……
  去年年底召开的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浙江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机器人带来的甜头,纷纷加入到这一变革中来。而“机器换人”又将如何影响和改变浙江制造业?
  “我们也是被逼出来的”
  7月9日,记者在绍兴飞日棉纺织有限公司目睹了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之高。
  飞日棉是一家纺纱企业,目前拥有7万多锭产能。走进该企业自动化生产车间,相对安静的空间、干净的地面、适宜的温度以及稀疏的工人,与原先人们对纺企噪声大、粉尘多、室温高的印象形成强烈反差。
  “近年来,用工成本的快速上升让利润微薄的棉纺织企业感到吃不消,我们陆续进行技术改造,也是被逼出来的。” 该公司总经理王志祥坦言。
  王志祥第一次接触“机器换人”是在10年前。当时,他看到纺纱前道设备清花机和梳棉机噪声大、占地大,两台设备每班还需要6名员工操作,按“三班制”计算,企业需要配备18人。为此,飞日棉投资300多万元引进了清梳联合机,投产后不但没了以往的噪声,减少了车间粉尘含量,而且设备占地减少,更重要的是一班仅需一人看管,而且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不少客户因此指定要飞日棉的产品。
  初试牛刀,王志祥感慨“机器换人”获益不小。2010年,飞日棉趁着乔迁新址的机会,投资数千万元引进35台集体落纱的细纱机、15台德国和日本产自动络筒机等纺纱设备。
  宁波诺布尔制衣有限公司则因为引进了120台电脑织机,工人数量从前几年的800人减为现在的几十人。总经理朱飞龙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台织机一天12小时可织10件至15件毛衫,一个工人可以管理4台这样的机器,120台机器抵得过700个工人,而且机器可以24小时工作。按现在工人工资算,使用织机一年可省下2000万元,将来随着工资上涨,肯定省得更多。“虽然织机要几十万元一台,但划得来!”朱飞龙说。
  这两家公司的尝试,在浙江并非个案。据浙江省经信委调查,今年前4个月该省已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166亿元,同比增长37.3%。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0.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个百分点。
   “销售势头这么好,我们也没想到”
  不过,“机器换人”的代价并不低。据了解,浙江省制造企业所用的自动化设备,90%以上来自国外,国外设备不仅价格高昂,还不一定适合国内企业的生产,需要二次改装和调试。
  记者了解到,一些浙江企业正在攻破这一领域的技术难关,使本土制造的机器人设备能够服务于本土企业。
  放在一年前,杭州科爵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建立还很难想象,会有日本客人上门采购他们公司的焊锡机。“这个日本客人试用了我的机器,觉得不错,买了两台,今年他又买了两台。”姚建立说。
  科爵成立才两年,之前是由几位80后核心技术人员创立的,姚建立觉得该项目很有前途,去年将其收购。目前,该公司20多位员工有一半是研发人员,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没想到,仅两年时间,日本知名的空调品牌、德国最著名的家电品牌,都找上门来了。”
  姚建立说,今年上半年已卖出了10多台焊锡机,而接到的订单则直线上升。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市场,还在于产品的价格优势。“同样的产能和技术,一台焊锡机进口设备的价格是我们产品的好几倍。不过,销售势头这么好,我们也没想到。”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19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