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日公布了2013年第二季度学生服产品质量省监督抽查结果,在57个批次产品中 ,7个批次产品被检出不合格,其中青岛2家校服生产企业的产品被检测为不合格。7月26日,青岛市教育局正式对此回应,称抽检产品只是试点生产服装,发现问题后就全部作为库存,没有流通到学生手中,具体技术细节也有待商榷,因此判定为不合格产品是不合理的。
  被抽检产品未流入学校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全省57家企业生产的57个批次学生服产品进行了抽查。
  根据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结果 ,7家企业(名单见图)的7个批次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抽检不合格率达到12%,其中涉及青岛2家企业。
  不合格学生校服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PH 值、纤维含量、耐洗色牢度等几项,青岛这两个校服生产企业不合格原因都是纤维含量。
  市教育局经调查发现,抽查结果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首先省质监局近期公布的是2013年第二季度学生服产品质量抽查结果,但是今年4月省质监局到青岛抽查学生装时,青岛地区尚未进行2013年夏季服装的制作,所抽查服装是2012年试点的小批量库存服装,根本没有流通到学生手中,省质监局在抽查时并没有向抽查企业具体说明此情况。
  其次,2012年6月,青岛市完成新一轮青岛市中小学学生装生产企业的公开招标工作,并自2012年秋季开始统一使用省中标面辅料企业的面辅料产品,此次省质监局抽查的夏季服装面料就是省中标面辅料企业福建新同安针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
  只是试点,不过关就封存
  市教育局还对此次抽查的学生服装不合格情况进行了说明:2012年6月,省中标面辅料企业在提供夏季面料时提出,在棉中少量加入棉纤(小于3%)有利于提高面料的柔软度,市勤工办考虑到让学生穿着夏装面料更为舒适,同意面料厂家先进行试点生产一小批量。生产企业拿到这批试点面料后,为保证及时供货立即投入生产,忽略了水洗标上已注明50%棉50%聚酯纤维的成分含量,导致有一小批面料已经加工成衣,产品缩水大。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