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深度调整期的到来,市场发展越发难以捉摸,服装企业现金流紧张、利润下滑等问题已经极为普遍,服装企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洗牌的痛苦和生存的艰难。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危局也意味着机遇,这样的时期也正是企业创建品牌,塑造品牌价值的战略新阶段。
今年年初,在中国服装业寒风瑟瑟之时,第一夫人彭丽媛身着国产品牌服装的华丽亮相给服装行业带来了一次极大的提振。种种迹象显示,在国内高层力推简朴新风、政策发力内需市场的背景下,包括服装在内的各类自主品牌产品正驶向发展“快车道”。
第一夫人效应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彭丽媛所穿服装品牌及定制服装品牌成为公共搜索热词。随着例外服饰的窜红,例外品牌在全国各地的店面均门庭若市,火爆异常。很多顾客都来询问彭丽媛同款大衣及包包丝巾等,由于彭丽媛同款衣物均为限量定制,因此各个店铺在短时间内就被抢购一空纷纷断货。而在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一阵民族服装品牌热潮,国内多个知名服饰品牌也兴起“服装定制”潮流。
作为联结政经界和时尚界的纽带,“例外们”的走红并不例外,因为其代表的是一整个业已蓬勃的高端服装产业。而在欧美奢侈品牌“侵食”中国市场蛋糕之时,这些深藏闺中的“Designed by China”(中国设计)品牌亦划出了一抹自主品牌的亮色。
对大众消费者而言,这些本土定制品牌稍显陌生,但对设计师群体和精英层而言,却是如数家珍。在高层力推简朴新风、倡导国货的背景下,自主服装品牌开始踩足油门发展,一如有望开进越来越多中央部委大院的红旗轿车。
行业人士称,由于这些本土品牌在定价上低于国际一线大牌,加上设计上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粉丝忠诚度都较高,其中就包括“无用”的马可和另一个品牌“素然”的设计师王一杨。这两个品牌占据了一二线城市的地标消费场所,如杭州大厦的A座,“例外”还进驻了上海的中信泰富以及其大本营广州的太古汇。
“国家领导人及夫人力挺国产品牌服装的举动,给国内自主服装品牌企业注入了巨大的信心。”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赵雅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服装产业外销情况还需要看国际市场需求情况,但内销市场或因示范效应,产生巨大的消费力量。分析人士指出,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新品崛起机会。
事实上,国际市场已非常看好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潜力。国际毛纺组织主席Peter Ackroyd表示:“中国有很多出色的设计师,并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他们的思路非常开阔,给中国服装业带来无穷的发展动力。”
政策扶持
在国内服装品牌在国际上大露风头之际,国内对于纺织服装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也在不断的酝酿当中。
6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棉花收储政策有望在今年做出调整,即针对棉农进行直补。分析人士指出,收储政策调整意味着中储棉将逐渐淡出棉花交易市场,棉花交易流通环节将更依赖市场供需。上述政策在保证棉农利益的同时,不伤害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纺织服装业有望获得价格更为低廉的原材料。
“直补棉农有望在棉花主产地新疆先期试点,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孙瑞哲对记者表示。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日前在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表示,发改委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棉花市场调控机制,探索建立促进棉花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他同时透露,国家正在研究相关措施,缓解收储政策造成的棉花市场扭曲。业内人士预计,明年棉花收储政策调整是大概率事件,2013年或将成为棉花收储的“收官”之年。
目前,纺织服装企业中,棉花原材料的成本占面料成本的50%?60%。棉花高比例收储带来的流通棉花减少以及棉花价格上行,成为削弱纺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减轻高棉价给棉纺企业带来的压力,国家2013年实行3:1的进口配额发放比例,也就是说,棉纺企业要购买3吨国内棉花,才能获得1吨进口棉花配额,但仅有部分拥有竞拍资质的棉纺企业才能享受到,而且发放配额与纺织服装企业棉花原料需求之间存在时间错位。
卓创资讯分析师孙立武表示,调整收储政策有助于棉花市场化价格机制的形成,减缓纺织服装行业困境。此外,棉花进口配额等相关政策或也会出现同步调整。棉花原料有了保障,将有助于纺织企业减少对外依存度,从国内获得更多廉价原料。
不过,虽然存在收储政策调整预期,但2013年度棉花收储仍将执行。刘小南日前表示,新的棉花年度将实行新的标准,新的差价、计价办法也会尽快公布。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于5月中旬展开的调查,全国棉花实播7080.9万亩,同比减少243.2万亩,降幅为3.3%。
寻找新突破
在政策的利好消息下,服装企业也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新突破。6月,在中国时尚之都上海,来自浙江的两大服饰品牌走到了一起。当天举行的森马与GXG战略合作媒体及投资者交流会上,浙江森马服饰(002563,股吧)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购买宁波中哲慕尚控股有限公司71%股权,交易金额预计在19.8亿元至22.6亿元之间。据中国服装协会顾问、原常务副会长蒋衡杰介绍,这是中国服装业迄今为止最大一起并购案。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