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的年轻化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就在7月26日至8月4日,由千山晚报与鞍山新玛特总店联袂举办的国际奢侈品展上,出手大方的70后、80后还是让人刮目相看。展会现场的销售统计中,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消费者占到了本次奢侈品展中展品消费的七成以上。
年轻市民成消费主力
上周日,随着大商酒行红酒品鉴会的结束,2013中国鞍山国际奢侈品展也完美落幕。为了满足市民对奢侈品的强烈需求,鞍山新玛特总店召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奢侈品牌。不仅有万宝龙、Coach、施华洛世奇、凯撒米兰、GUCCI、PANDORA、亚历山大等新玛特自有品牌,更有捷豹、哈雷、宝马、维多利亚的秘密等品牌赞助。
在奢侈品展现场,70后、80后们的消费能力让商家大开眼界。据鞍山新玛特总店的销售人员介绍,很多看起来只有三十岁左右的年轻消费者,比五十岁左右人群更敢于消费。几千元的时装,几万元的配饰,都被市民收归囊中。年轻人消费占总消费额七成以上。
“奢侈品展的火爆,只是市民日常消费的一个缩影。”鞍山市服务业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60后的一代,多数消费观念还比较保守,即使收入提高,消费方式也相对比较低调;70后的一代,正在逐步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收入提高后对消费档次的要求比较明显;80后的一代,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消费观念发生明显变化,对于奢侈品追求欲望也更强烈。70后和80后正逐渐取代60后成为中高档百货商场最具有消费能力的客户。“这也是我们积极支持和关注举办奢侈品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鞍山市服务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坦言。
从消费者比较集中的职业来看,私营企业主、银行白领、企业中层等行业占比较高。
现场活动展激情无限
“一个月赚上六七千元,就敢花一万多元买包,这哪是过日子的派头!”市民徐女士告诉记者,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让她这个50后有点难以接受。
然而记者发现,70后、80后消费者绝不止大胆这么简单,他们对于商品的要求也更高,追逐的品牌也更加呈现个性化的特质。往往要价虚高,没有品牌内涵的商品无人问津;只有品牌高端和凸显性价比的产品才能引来拥趸。
另外,商家的专业化服务,也往往能够引起消费者们更多的共鸣。在本届奢侈品展上,各服装和珠宝、手表等品牌都聘请了专业时装模特在现场走秀,火爆的现场气氛也带动销售数字节节攀升。
业内人士表示,到现场买衣服时往往是静态的展示,看起来不错的衣服穿到自己身上往往找不到感觉。像奢侈品展这类大型活动,有模特穿在身上,感受更直接,选购起来也更有底气。尤其是在“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上,外籍模特的身材衬托出产品的性感、热情,有不少女性顾客甚至直接现场订购。
男人消费已不再尴尬
如果以传统的观念来看,女性的消费欲望往往高于男性,而百货商家也更重视女性消费品的推广。本届奢侈品展中一个凸显的特点是男性品牌销售增长迅速。
8月3日被网友戏称为“男人节”,鞍山新玛特利用奢侈品展适时推出了针对男性的优惠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家商户的营销员刘女士表示,当天销量比平时高出3倍以上。有些是单身男士来购买,更多是女士拉着自己的男友或老公来消费。
70后和80后的男士,自我修饰的欲望比上代人更加强烈,一套顶级服装或配饰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自信。而年轻女性的魅力也不仅限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懂得为另一半打扮也是一种卓越的能力。
21世纪已匆匆过去十数年,中国可能发现曾经让其成为世界工厂、推动其增长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再奏效了。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富裕,薪酬期待在不断升高;随着劳动者的信息灵通和意识提高,对更高薪酬标准以及更好工作环境和社会治理的要求在不断增加;随着就业达到新的高度,优秀工人的人工成本也变得更高昂。中国增长的引擎--制造业出现了问题。
作为对劳动力成本升高的反应,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正在把生产向发展中市场转移。在某些案例中,这是为了利用当地的商机,比如汽车厂商福田最近宣布将在乌干达生产商用汽车,供应东非市场;北京汽车则在南非开建一家小巴工厂。
还有一些企业则利用对欧美优惠或零关税出口复杂的原产地规则,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经济欠发达国家建立生产基地。
海外制造
纺织品和服装制造业常常走在全球化的最前端。华坚集团作为主要投资者,最近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一个鞋业制造中心,该公司主要承接包括汤米·希尔费格(Tommy Hilfiger)和其乐(Clarks)在内的西方大牌订单,表示将为当地创造10万个工作机会。另外,毛里求斯、莱索托和尼日利亚也是纺织业外来投资的主要接受国。
但是,与海外制造相随而来的是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担忧。在索马里兰,一家中国制革工厂最近被指控向河中倾倒危险化学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沈晓方(音)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制造业进军做了一项研究,其结论是许多企业都是遵循全球化的旧章而已。在研究调查的中国企业中,“廉价劳动力”和当地及出口市场的准入是最基本的激励因素。
沈晓方的研究涉及五个中国在非投资的主要接受国。其中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利亚两国政府表达了对中国企业较低环境标准的关切。利比里亚、卢旺达和赞比亚三国都表示劳动标准太低,而且担心竞争会损害其本土产业。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