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天虹、波司登、申洲等纷纷海外建厂开店
中国纺织精英低成本海外拓疆
“手机里有当地国家十几个部长电话,可以随时拨通”
——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扩张先要经营政府关系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用工成本比东南亚国家高出1~3倍,用棉成本高30%以上,加上东南亚国家在发达国家享有的低关税优惠,即便充分发挥产业体系与生产效率优势,中低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明显下降。”近日,在“中国纺织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交流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
工资不断上涨、原料越来越贵、拿地基本没戏……中国纺织业面临发展瓶颈。一个应变手段是“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寻找更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更高效的跨国供应链。
“走出去”目的:
降成本、躲壁垒、打品牌
纺企“走出去”涉及众多产业领域——棉纺、针织、毛纺、化纤、服装、家纺、纺机都有,但目的却基本一致——追求低成本、提升品牌形象、拓展新市场、寻求优质资产……
不过,人工、土地等成本优势是很多大企业投资海外的首要动因。
红豆集团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下称“西港特区”)的股东之一,这个园区占地11.13平方公里,是当地专门为中国的纺织服装、五金机械和轻工家电中小企业所打造的出口加工基地。
“我们园区的月基本工资也就是100美金左右。”红豆集团副总裁陈坚刚介绍,对比上海,确实便宜不少,这笔省下来的钱就可以转化为企业的利润。
相比之下,上海的操作工每个月工资是439美金。
入驻西港特区的企业,可以拿到价格优惠的标准厂房及土地,还能享受柬埔寨政府“无土地使用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
天虹纺织集团董事局主席洪天祝被认为是个行业“怪杰”,他很早就开始为企业谋划全球布局,2007年他在越南同奈省投资4亿美元建设纺纱厂。
根据我国的棉花收储政策,我国对棉花制定了统一的收购价,但这一价格往往高于国际市场的棉花价格。去年当国内的同行还在为高棉价成本烦恼不已时,天虹的利润却同比增加7倍,达到4.86亿元人民币——皆因在越南能够采购到更低廉的原料棉。
但越南只是天虹全球棋局中的一步。洪天祝介绍,天虹还在横跨亚欧大陆的土耳其买了20公顷土地,计划建设30万锭产能;在南美洲的乌拉圭买了168公顷土地,打算建设两个工厂。
投资这两个国家的主要原因既不是成本,也不是市场,而是打开贸易壁垒——原本中国出口到土耳其的纺织品关税只有8%,2011年土耳其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部分出口到该国的关税税率提高到28%;投资乌拉圭也是如此,因为只要到当地设厂直接销售产品,就能规避高关税等贸易壁垒所带来的损失。
特别是到东南亚投资——2011年起欧盟就对最不发达的国家实行普惠制,一部分东南亚国家的服装进入欧洲市场可以免收关税,而产自中国的服装要收12%的关税。通过投资东南亚,同样可以减少产品出口欧洲的关税。
除降低劳动力与原料成本、躲避贸易壁垒外,还有的企业“走出去”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
波司登是国内消费者耳熟能详的防寒服品牌,但在国外却鲜为人知。波司登集团全球副总裁丁建新介绍,在为耐克、阿迪达斯做过多年代工后,波司登决定以自己的品牌形象走出去——从2008年与格林伍德公司合作开设第一家专卖店,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投资3500万英镑打造的旗舰店在伦敦开门迎客,波司登已在英国拥有80家品牌连锁店。
“走进去”更难:
守规则还要会公关
但外国的月亮不一定真比国内的圆。
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也在柬埔寨投资设厂,该公司执行董事王存波说:“那边的基础设施比较差,交通、通讯明显落后于国内,而且费用比较高;劳动效率低,劳工经验不足,新手多;此外,柬埔寨整个产业链配套也比较差,尽管工资成本低,但综合计算下来,成本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
比“走出去”难的,是“走进去”,除了遵守当地法律、制度外,企业还要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
“有一家在当地经营有方的企业老板在当地好像什么人都能搞定——不管是银行家还是政客。甚至我们从飞机上下来进海关的时候,他使个眼色我们就通关了。”讲起到东南亚考察两家“走出去”的纺企不同遭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孙淮滨很是感慨。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