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毕生心血谋化纤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9日

记者9年前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年逾古稀的他精神矍铄,谈锋甚健;三四年前再联系他,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低沉沙哑,记者被告知,刚动完喉部手术的他说话已十分困难;几天前再次采访,他缺席。
  在北京东长安街原纺织工业部大楼里,季国标的同事们介绍,因喉部二次手术,他现在已近失语;而青光眼、白内障以及视神经萎缩,又让他失明;喉部、胸部的多次手术,使他现在喝水甚至呼吸都十分吃力,吃饭则完全靠鼻饲……
  同事们说,这些不便,全是因为他长期接触对眼睛有毒性的丙烯腈等,而这些有毒化学物,跟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化纤事业密不可分。如果说我们今天的丰衣和足食,离不开那一缕纤细的化学纤维,那对这位如今已生活不能自主的老人、中国化纤工程领域的巨人,我们该有的,除了钦佩,就是感念。
  时势给了他最好的用武之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新生政权所面临最具挑战性的国计民生大事之一,就是“衣食住行”四事之首的穿衣问题。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介绍,那时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只占3.9%,人均消费量仅1斤6两。资源极度匮乏,使纺织生产成为“无米之炊”。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国家对棉纱和棉实施统购统销,另一方面,纺织部决定,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时期就要发展化纤。
  这样的时势给了季国标最好的用武之地。他1952年从上海交大纺织工程系毕业,经青岛印染厂实习工作两年后,1955年,被选派赴民主德国学习人造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到上世纪60年代,为发展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国家又选派他去英国实习。
  两次留学,为季国标奠定了坚实的化纤工程技术基础及其产业建设、运行经验。此后的几十年间,从最早的保定第一人造丝厂,到国内首个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南京化纤厂,从尝试以石油为起始原料的兰州石油化工厂,到已具现代先进化纤企业雏形的四大化纤,直到世界特大型化纤联合企业仪征化纤,季国标的身影与新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轨迹始终相伴。
  保定厂,他参与主持工艺配套、试车、改进和技术鉴定,是建设这一首条国产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的大功臣;南京厂,他面对从苏联得来的一些残缺不全的设备、图纸,会同老专家、老技工苦战3年,取得一次投产成功,被当时的国家建委评为自力更生建设的先进典型;兰州石化建设中期,正值“文革”高潮,外国专家全部撤走,建设和投产的技术担子压在了作为副总工程师的他一人肩上,季国标废寝忘食地试车、调整、培训,终于和大家一起掌握了这套当时国际最先进技术,一次投产成功,产品部分指标还超过了英国;上海金山、天津、辽阳、四川维尼纶四大化纤中,他参与了全部4个项目的总体规划,并直接负责辽化、金山和川维的建设。“四大化纤1981年全部投产之时,实际产量占当年全国布产量的15%,按当时10亿人口人均分得量2.5米,解决了大问题!”杜钰洲感慨道。
  一切为了早日建成中国大化纤
  1972年,季国标调到纺织部进口办,负责四大化纤引进项目的对外技术谈判。
  中国纺织工程协会名誉理事长张怀良回忆,那段时间,季国标经常眼睛是红的,嗓子是哑的。因为当时外汇拮据大背景下的谈判不比如今的企业间磋商,国家“定时间、定钱数”,谈判时以这些倒推,难度极大。要在这样的谈判中做到货比三家,就要自己首先心中有数,所以都是“白天谈,晚上学”。
  季国标的夫人卢慧君记得,当时一家四口人挤在招待所一个小房间里,“老季每天晚上都要研究相关技术材料,编写谈判提纲、合同草稿。他把招待所厕所前的走道当成自己加班的地方,对着一大堆资料每天工作到深夜”。
  就这样,季国标和有关专家一起,提出了四大化纤产品应以涤纶为主,兼顾锦纶、腈纶、丙纶,减少维纶;抽丝设备可引进技术和自主建造相结合,立足国产化;化纤和原料的产能要协调平衡等,形成了正确的技术政策。
  1984年担任分管化纤、科技、外事工作的纺织部副部长之后,季国标外出考察中给部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考察跟别人不一样”——他总是先到厂里,实地看流水线,然后再听汇报。“这样听起来更明白,拿出的意见也更对症。”不止一位厂长感慨:“季部长帮我们少走了多少弯路!”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11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