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名家笔谈:中国产业升级要驶入“蓝海”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2日

曾几何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支撑下,中国把“世界工厂1.0”做到了极致。在当前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能源瓶颈、技术水准、产能过剩等众多因素制约下,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较快发展,需要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产业要升级到“微笑曲线”的两端,即附加值较高的销售和研发;产业要转型到附加值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转移到其他地区。
  思考转型,一定要跳出国内的局限。虽然东、中、西部工资水平存在差距,但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再加上这几年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得非常快,国内地区间工资差异有限,转移空间不大,到海外去是一个必然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海外转移,也符合历史和经济规律。日本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电子加工等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在80年代又把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用来料加工的方式转移到中国大陆,这种转移支撑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从劳动力承载能力来看,非洲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加工制造业中吸纳了大量工人,有研究显示,国内加工制造业雇佣的劳动力应有1.5亿人之多。非洲拥有10亿人口,目前平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1/4,很多国家的收入水平甚至不及中国的1/10。转移到非洲,可以增加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微笑曲线”两端的可能性,并获得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转移到非洲对中国的产业转型也会有很大好处,生产规模扩大后对中国机械制造业和相关产品的需求会有所增长。
  根据我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所做的研究,2010年,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制鞋业的工资约为中国的1/8到1/10,大约是越南的一半,而其工人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中国的70%,与越南相当,所以埃塞俄比亚在制鞋业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是2010年,中国约有制鞋工人1900万,越南有120万,而埃塞俄比亚8400万人口中只有8000名制鞋工人。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27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