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株洲芦淞市场实行阳光征税 打造服饰产业升级版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6日

“在我们看来,这就好比是拿了把‘尚方宝剑’,让大家可以安安心心、踏踏实实的做自己的事。”说起湖南株洲芦淞区服饰市场的阳光征税政策,银谷服饰广场副总经理贺湘平赞誉连连。
  芦淞服饰市场群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物流中心和区域性、国家级的服饰集散地,拥有服装服饰类专业市场40多个,汇集了全国4000多个品牌,从业人员逾10万人,市场商铺达2.8万户,年成交额逾400亿元。通达全国各地的货运专线数十条,产品辐射15个省,230多个县、市区。2005年至今,曾先后荣获“中国女裤名城”、“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十大服饰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等。
  然而,在一派繁华景象的背后,芦淞服饰市场群发展背后深层次的问题。从税收总量来看,1998年芦淞服装市场税收占到当年区财税总收入的比例为62%,而到2011年仅占区财税总收入的16%,可见芦淞服装市场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是有限的,且呈逐年下降趋势。1998年芦淞服装市场税收总额约为7800万元,到2011年为1.16亿元,13年间只增加不到4000万元,平均年增幅不到3%,若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基本上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同浙江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相比,芦淞服装市场的缴税额只相当其1/16。服饰加工企业方面,2011年,全区13家规模以上服饰加工企业纳税最高的是华升雪松公司475万元,其余12家企业平均年缴税为2万元,最低的只有3千元。
  为此,芦淞区政府针对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鼓励和引导经营业主放心创业、放手做大、放胆做强。芦淞区政府21个部门近200名党员干部,历时近半年,多轮反复上门与经营户沟通交流,先后召开了近50场不同层面、不同界别的座谈会,倾听代理商、经营户、加工企业代表、市场管理方等不同群体的意见、建议,还组织工作班子到杭州、织里、义乌、海宁等地学习经验做法。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广泛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重在规范,突出培育,着眼长远”的思路,经过30多轮讨论修改,最终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芦淞服饰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共涵盖七条措施。
  这七条措施包括税收支持、金牌企业扶持措施、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等。其目的:一是重在规范,突出培育,着眼长远;二是放小、稳中、扶强,帮助各经营户、加工业主放下思想包袱,吃下定心丸,放心创业、放手做大、放胆做强;三是税收稳定增长;四是数据应统尽统,就是要扶持个体经营户、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化经营,新增一批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进入统计笼子,进一步做大区域经济总量;五是引导商户自愿主动申报纳税,构建新型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实现互惠共赢。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99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