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芦淞服饰市场是一个历史比浙江义乌小商品城还要悠久的“中国服饰名城”。然而,这个曾被评为“中国服装市场第一街”的地方却一度因为市场税收征管不规范、政府管理服务体制欠佳等因素的制约,出现了“税收增不上、大户留不下、品牌打不响”等各种问题。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在株洲采访时发现,株洲市、芦淞区两级政府广泛倾听群众呼声意见,积极改革,不仅出台了免查免补等优惠政策,给中小企业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通过破除政府部门随意对经营户进行检查等“潜规则”,限制了执法人员的自由裁定权,逐步实现了激活市场活力,助推服饰产业华丽升级,改善民生,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政府公信力,降低行政成本的多方共赢。
“芦淞服饰市场群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从小商贩摆地摊开始,比浙江义乌的历史还早,获过中国服饰名城、中国服装市场第一街等荣誉。但此前市场长期存在着‘数据统不进、税收增不上、大户留不下、品牌打不响’等问题。”芦淞区市场管理局局长过德文告诉记者,此前一段时间,由于市场税收征管不规范,税负不公、不透明,人情税、“了难税”、大户查补较多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升级转型。
“之前税务局有不少协管员常常来市场转,看中了合适的衣服顺手就拿走,而且还很理直气壮、心安理得。经营户们大都不敢吭声,因为担心得罪了他们会被报复。”芦淞中国城一姓刘的女老板告诉记者,2006年她曾有心将服装市场做大,但正在她把账目、门面精心准备好想放手一搏之时,税务突然来查,将她的电脑、账本和销售单全部扣留,这不仅让她的生意没法做下去,而且打消了她将市场做大的决心,至今她还是一个小小的个体户。
“一些税务局的干部也经常‘坑’经营户,请同学、战友吃饭,要经营户买单,过年过节,经营户都要上门送礼。在那个时代,经营户们的精神压力都很大,大多无心做生意,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对付检查,去应付关系、人情,需要去了难。一些经营户不堪其扰而不得不远走广州、武汉等地经商,有些甚至直接转行。”刘老板告诉记者,正是出于“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的担忧,不少经营业主不仅是不敢显山露水,有钱不敢声张也不敢消费,而且普遍缺乏创业的安全感和做大做强的勇气。
“义乌每个摊位平均定税已达到1万元/月,芦淞服饰市缴税额与其相比只相当于1/16。要想把芦淞服装产业群这个品牌做大做强,关键就是要让广大从业人员和经营户们安心。为此我们必须给大家吃颗‘定心丸’,让大家都能真正放开手脚去搞经营,不用整天担心被查税被报复。”芦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海宾告诉记者,通过多次征求倾听经营户的意见呼声,株洲市、芦淞区两级政府决定着手破除政府部门随意对经营户和中小企业进行检查等“潜规则”,限制执法人员的自由裁定权,扶持市场的发展壮大。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