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开始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寻找更便宜的目的地,并企图发现“下一个中国”。从非洲到美洲,从缅甸到孟加拉国,业内对下一个采购热点的讨论似乎从未停止过。
前不久,来自美国安全智库StratforGlobalIntelligence关于《16国欲借机实现制造业更大发展》的报告一出炉(见《中国纺织报》2013年8月15日2版),便又激起了一场中国纺织服装制造业大势已去的热议及争辩,一部分负责全球服装采购的专业人士竟然恶作剧地搞起了名为“猜猜谁是下一个中国”这个无比滑稽的年度收集及竞猜活动。有人甚至圈地划出了位于亚非拉美的活动范围,尤其提到了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和埃塞俄比亚及印度洋的斯里兰卡、印尼、缅甸、孟加拉等。中国纺织服装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老大地位是否能被动摇?制造业的地位是否真的能被撼动?制造业取代中国论能否成立?
采购地不等于低工资
专注于全球服装业调查咨询公司ThirdHorizon创始人大卫·伯恩鲍姆上周告诉记者:“服装制造目的地远不是仅找到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在选择制造业最佳目的地的问题上,成本显然不只包含原材料,更不是所有。企业还需要考虑工厂成本、公用事业、融资、运输、进口关税和仓储等;可靠性;当地基础设施(包括政治稳定、港口、道路交通和电力供应);当地的可用性纱线、布料、染色及配件;道德和环境合规性。中国不仅拥有这一切,还有其他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依靠提升生产力,中国的服装产量自2005年以来翻了一番,中国在纺纱、针织和编织方面的生产能力占全球的60%~75%;从采购到原材料的每一方面,它拥有一套实现服装生产的高效基础设施;便利产品物流的高效交通和便捷的海关管理。
大卫·伯恩鲍姆非常赞同美国安全智库StratforGlobalIntelligence主席乔治·弗里德曼的观点:“目前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取代中国。中国的大小和规模是惊人的。这意味着它的继任者将不是一个国家,或许会是一些国家,一个地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亚或东盟,但这些地区是否适合做老大还需时间验证。”伯恩鲍姆解释道。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