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遭遇市场环境大变,ESPRIT在关键性决策时飘忽不定,丧失了发展良机。
作为高端消费区,在北京的三里屯太古里很容易感受到时尚界风向的变化。这里,曾经占据黄金位置的ESPRIT门店已经悄然关闭,默默等待着下一个租客的到来。
ESPRIT——这个“快时尚”元老级的品牌近年日薄西山。定位迷失方向,人气不断滑落,就算高薪挖来竞争对手的高管也无法挽回其颓势。而ZARA,H&M、Uniqlo等后起之秀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与ESPRIT相比,ZARA更时尚,H&M的产品线更丰富,Uniqlo销售网络更发达。在中国市场,随着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等地门店的相继关张,ESPRIT已被迫转战二线城市,昔日时尚宠儿光芒不再。
灵魂人物出走
从2009年开始,ESPRIT的盈利连续三年下滑,这与前一年其母公司——思捷环球最大股东邢李源的离职密切相关。
1970年代,邢李源成为这个来自于纽约,倡导国际化青春生活方式品牌的亚洲地区代理商。1993年,他运营的思捷远东有限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随后思捷远东踏上了收购整合全球ESPRIT品牌的道路,该品牌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品牌管理权和经营权先后被其收入囊中。
1997年亚洲遭遇金融危机,许多品牌都放慢了自身的发展脚步,但思捷远东却逆势扩张,以较低成本完成了市场布局,一时间,ESPRIT的生意越做越火。
同年,随着收购整合ESPRIT品牌的稳步推进,思捷远东将公司更名为“思捷环球控股有限公司”,并于2002年成为ESPRIT品牌的全资掌舵者。统一形象后的思捷环球,通过对产品设计、采购和销售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取得了巨大成功。当年思捷环球曾被投资者誉为港股中的“零售股王”——9年翻47倍、复合增长率高达52.7%。
但这一切在邢李源离去之后便不复存在。2009-2011年,思捷环球的盈利能力连续3年下滑,目前思捷环球的市值是247亿港元,只有其2008年市值的不到15%,可以说是惨淡经营,惶惶度日。
为何无奈落魄
邢李源离去的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但将他离去前后的ESPRIT做比较,或许可以窥探出这家老牌“快时尚”衰落的蛛丝马迹。
邢时代的ESPRIT是个与众不同的品牌。2000年的中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中产阶级急需有特色的品牌,视线开始慢慢转向国外。这个时候,从美国来的ESPRIT凭借着高品质,强调生活方式的定位,迅速俘获了消费者的心。
但当ESPRIT进入继任者时代,众多高端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它们更能满足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而其它“快时尚”品牌又以低廉的价格占领了大众市场,ESPRIT在市场受众上逐渐找不清自己的位置。
邢时代的ESPRIT关注消费者需求并勇于创新。它能将消费者内心的诉求和渴望充分地表达出来,以此提炼出ESPRIT品牌的精神,并将希望表达的文化注入产品,贯穿到设计、营销、店面的各个层面,成功地塑造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而且它以不断创新的姿态发展渠道模式,保证了扩张的快速灵活。
而继任者时代的ESPRIT却逐步偏离了轨道,不再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的产品老化、款式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快时尚”当道的今天,年轻消费者对它的评价是“十年不变”和“暮气沉沉”。失去了创新和变化的ESPRIT只有一个宿命:不进则退。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