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天气刚刚转凉,但为俄罗斯、东欧市场生产羽绒服的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商会副会长、北京科拉思纳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冯士霞,却早已感受到今冬羽绒服市场的无奈。
目前,全国羽绒服年产量超过2.6亿件,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都能添置2件羽绒服。受今春禽流感疫情影响,水禽相继遭到宰杀,羽绒产量明显减少。从今年夏季开始,国产羽绒原料价格便持续攀升,一些质量上乘的原料比2012年上涨一半甚至一倍。但成衣市场上,海内外消费者却难以承受如此大幅的涨价,羽绒服生产企业原本薄如纸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内地服装出口企业更加步履维艰。
冯士霞就是处在成本上涨但利润缩水的众多服装出口企业家中的一员。8年前,这位身材娇小、容貌秀丽、自称“不会算小账”的河南女子在雅宝路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科拉思纳。
“雅宝路”是北京市朝阳区靠近使馆区的一条不足500米的街道。早年间,这里便云集“淘便宜货”的俄罗斯倒爷和驻华使团的外交人员。如今,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出口贸易集散地,年贸易额逾50亿美元,贸易伙伴来自东欧、中亚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接待采购商超过6000人。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