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送一”、“最低3至4折”……在福州东街口、宝龙城市广场等商圈,原来以一直处在高价位的国产体育品牌纷纷打出这样广告,但这样的字眼早已不吸引市民的眼球,因为从2011年至今,多数国内体育品牌一直处在“特卖”中。
“特卖”是为了“去库存”,这背后,则是一波又一波的“关店潮”。我国几大运动品牌日前发布的年中报显示,“关店潮”仍在继续,今年上半年,李宁、中国动向、361度、安踏、匹克、特步六大品牌累计关闭门店数量达2249家。其中匹克今年上半年的销售网点数量为6194个,同比去年下降了12.3%,今年上半年则关闭店铺289家;特步零售点总数7435家,较去年年末净减少了75家;安踏上半年店铺共计7834家,较去年年底减少了263家;361度上半年则关店601家。
在营业额方面,特步5年来首次营业收入下滑,其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0.98亿元,同比减少了19.5%;净利润为3.409亿元,同比下跌了27.1%。安踏中报显示,上半年营业额同比下降了14.4%至33.7亿元,净利润下降18.7%至6.26亿元。与此同时,匹克净利润减少62.5%至0.9亿元。361度则以净利润同比下滑65.5%的成绩创下行业跌幅最高纪录。
从几大运动品牌的“中考”成绩单看,业绩仍普遍不理想,行业仍未摆脱下滑困境,营业收入和利润仍处于双降状态,行业复苏前景仍不看好。
行业整体低迷
终端渠道扩张、广告投入、赛事赞助……2000年前后,福建体育品牌迎来发展狂潮。
早在1999年,安踏凭借“央视+体育明星”的模式,迅速提升销售额、实现快速发展。在随后的几年,据统计40多个泉州运动品牌模仿了这一“造牌”方式,纷纷请明星、上央视。甚至有人笑称,央视体育频道成为“晋江频道”。
从小作坊到自创品牌,再到融资上市,许多福建运动装备企业都在走着同样的道路,其品牌发展的速度让人惊叹。业内人士称,从2000年开始,运动品牌迎来行业的“黄金十年”。除了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外,还搭上了北京奥运会这趟快车,李宁在2009年以83.87亿元的年销售额首超国际品牌阿迪达斯,成为行业第二名。安踏等其他品牌也在享受着整个行业的“红利大蛋糕”。
但也许是“幸福”来得太快,运动品牌行业未及规范,即驶上快车道,在疾驶路上“掉了链子”。2008年的高峰期后,近几年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开始放缓,单靠消费者的自然增长,已经无法支撑整个市场。2011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外需求不振、产能过剩、行业过度扩张的大背景下,运动品牌迎来前所未有的销售难题,陷入高库存困境。
2012年上半年,李宁等6家国产运动品牌的总库存高达37.21亿元。高峰时,泉州运动鞋服库存额甚至高达百亿元。随后,李宁率先关闭了1200家门店。在2012年第三季度,匹克紧随其后关闭了1067家,2012年底再关239家。安踏则在2012年上半年减少了110家门店。在过去的2013年二季度订货会上,特步订单额同比下滑15%至20%,安踏同比下滑15%至25%,匹克下滑幅度更高达20%至30%。行业哀鸿一片。
在特步市场部经理赵相林看来:“2012年是国产运动品牌艰难的一年,不过问题还未有彻底爆发,更为困难的时间在今年。”
收缩战线“自救”
“高库存的后遗症影响很大,今年以来,运动用品企业几乎都在清库存。”业内人士指出,面对高库存的压力,福建运动品牌纷纷收缩战线。一些龙头企业更是加紧调结构,关闭一批盈利能力偏弱的专卖店,加大对盈利能力强的专卖店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快向零售商转型,加紧布局电子商务,拓展网上销售新空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