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最难营造的是“感觉”--日本服装业之鉴:警惕制造空洞带来的创造空洞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5日

 

在日本,95%的服装都不在日本本国生产;印着“Made in Japan”字样的产品,恐怕还不到5%。我穿的所有服装都是日本的品牌,但全都是“Made in China”。

如今,凡是贴着“Made in Japan”的产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所谓的设计师品牌;二是努力保持传统的品牌;还有一类就是欧洲品牌委托日本生产的。

作为制造业来说,每一个生产工人都是一个技术工人,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当中间有一次断层后,重新恢复就非常困难。现在很多国家希望得到“Made in Japan”的产品,但非常遗憾,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为我们的技术工人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不单单是服装制造业,包括面料开发等纺织产业,日本的制造优势也变得越来越弱了。要知道二三十年以前,日本精良的服装制造技术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并以市场的庞大而称雄于世界。但非常遗憾,这些曾经拥有的优势已经完全消失了。这一点值得中国的同行深思。

文化不同  对制造的理解亦不同

本人在过去的42年中,是在一个以服装品牌为核心的商社工作。我从事过的工作,包括产品开发、品牌规划、生产,甚至资源的组合、销售等等。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既身处这个行业,又能非常客观的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

记得很久以前,我在巴黎的一个品牌工作时,有一天,一个专门从事服装制造业的日本团队来到我们店里。因为他们都很专业,进来以后就看每一件衣服的内衬,然后评价衣服的结构等等。随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衣服做得太粗糙了,比日本制造的差多了。”这说明当时日本的服装制造业的水平之高,当然也反映了日本人的自大。

现在想来,之所以日本人会有这样的评价其实是因为文化差异。因为西方的服装和日本的服装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日本的服装大多通过手工在平面上缝制,所以他们特别在意手工制作是否精良。当他们来到巴黎时,就以自己国家的这种文化观点来看待西服。

而西服是以立体剪裁为核心的,它要突出表达的是人体曲线,所以在试穿过程中,裁缝会根据穿着者的体形调整服装细节。这在日本人看来就会觉得“太粗糙了”,他们不理解这种现场进行解决的方式。日本人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理解了西服文化的精髓。

即使是诸如羊毛这样的高档面料,也会因为制造水平的不同显得粗糙或低劣;相反,一些自然、朴素的面料,如果通过认真缝制,它也能体现出低调的奢华。这就是服装品牌的魅力。

服装是由文化所支撑的,每个民族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但由于缝制时所注入的经历不同,最后呈现的品牌文化也不同。

品牌最难营造的是“感觉”

在意大利工作时,我曾经去一家非常有名的品牌那里专门看了他们最后的服装检验过程。工厂都有最后成品检验的程序,因为管理是标准化的,所以检验也是用量化的标准来进行。但这家意大利品牌不同。它采用了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办法:把产品穿在身上进行检验。

经常会听到某一位买手,在购买某个服装品牌产品的时候会说“哎呀,不对,我感觉好像不是这个品牌的氛围,没有感觉到它的特色”。相对于尺寸、交货时间等检验标准来说,“感觉”这一标准是最难的。对于我们服装企业来说,这才是创新最难的部分。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所有的服装产品都可以运用先进科技来制作和界定。这样一来,产品的标准化非常容易达到,但非常遗憾,人是感性的动物,如何让消费者体验到感性的部分,创造不一样的氛围和感觉,这是品牌的核心。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要求已不仅仅限于所谓的版型、质量管理和数据化控制。

休闲类服装成为主流是服装行业不可避免的现实。所谓的休闲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密切相关的。我们不能简单的以物质生产作为标准,而要为产品注入一种感情,要用一种“感觉”来管理品牌,我认为这是未来制造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表面所能看到的造型、色彩、图案等等,这些都是视觉的,这些背后所隐含的内容都与文化相关,这才是产品、品牌所需要拥有的内涵。我把它归结为“品牌的表现力”,而不是品牌的制造力。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90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