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消费品危机大起底 内忧外患交困的服装业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7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2013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6%,此增速创下了本世纪除金融危机时期以外的最低值。同时,上半年进出口总额2.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只有8.57%,与往年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相比,外贸增长中枢显著下移。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市场被当作救命稻草。

不过,在投资驱动的国内市场,这种转变依然存在不小疑问。实际上,国内的企业也正面临成本费用上升、国外品牌挤压以及最重要的消费与零售的模式变革的危机。

为此,我们做了一期“消费品危机大起底”专题,试图对消费品与零售相关的行业做了一次梳理。第一篇,我们选择了在线市场容量最大服装品类,试图解析服装业的在规模导向和渠道低效带来的艰难困境。

穿衣吃饭是老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而服装是一个很适合工业化运作的行业,于是,这个行业催生了中国最波澜壮阔的消费品行情,同时也孕育了目前中国最庞大的一个品牌群体。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加工制造企业以OEM厂商的身份加入了全球的服装产业链。OEM曾经是一块利润很丰厚的业务,它让中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等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开始萌芽,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服装品牌(如运动品行业的匹克、李宁,男装行业的七匹狼、九牧王等)均创立于那一时期。

标准化、高溢价者胜出

虽然不同细分服装行业差不多同时起步,但它们接下来的发展节奏却相去甚远。

运动品行业是一个相对标准化的行业,它是服装品牌最理想的试验田。早期中国消费者以穿运动服为时尚的消费理念以及2008年的北京奥运行情,都助推了该行业的发展。于是,运动品牌成为了中国服装行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六大本土运动品牌李宁、安踏、动向、特步、361°、匹克的规模早在2008年就已经突破或者接近50亿元,李宁和安踏的收入甚至一度逼近100亿元大关。这些品牌都以加盟的方式组织销售,若考虑渠道放大的效应,它们在终端市场的销售额大都超过100亿元。

标品的属性使得运动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高。泉州号称中国的运动品之乡,本土一线运动品牌除李宁和动向以外均出自这一地区。有超过3000个运动品牌在这里注册,但它们不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远远落后于一线本土品牌。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83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